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文雅丽)“没想到孩子们朗诵得那么动人。”7月16日,在长沙县青山铺镇广福中学的大礼堂内,回荡着激昂的声音,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的学生黎婷带领40多名乡村儿童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起初我担心孩子们练习太枯燥,没想到他们学得兴致勃勃,看他们纯真的笑脸,我觉得心里暖暖的。”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开展“青春传媒行·筑梦青山铺——传媒赋能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这是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开展的“青春传媒行·筑梦青山铺——传媒赋能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6名师生深入青山铺镇,与40余名乡村儿童同吃同住,开展为期11天的支教,以专业为笔、青春为墨,为当地留守儿童与村民带来一个颇有意义的暑假。
本次实践活动精准对接乡村儿童需求,设计了“安全教育+非遗+生态课堂”的多元课程体系,并在语言、音乐、体育、手工等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政教育与专业特色,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手工课堂上,学校特别邀请了青山铺的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前来授课,教孩子们制作爱心竹编扇,让他们在编制过程中,铭记竹编的历史。此外,支教学生还与乡村孩子一同手绘十米画卷,画卷上有栩栩如生的脸谱、旖旎的橘子洲头,湖湘文化的精髓都浓缩在长长的画卷之中。
支教老师带孩子跳舞。
支教老师与孩子们合影。
语言组带领孩子们诵读经典《少年中国说》,点滴童声在乡间回荡;舞蹈体育组教学改编版流行舞《少年》,孩子们在律动中激发活力,强健体魄……
每天的朝夕相伴,让师生间的情谊在课堂外悄然生长。“我们每天安排8个课时,但很多学生下课都舍不得走,拉着我们的手,想听大学的生活,了解支教老师的家乡。” 学生朱谷芳说,还有孩子给他们带家里种的蔬菜瓜果,这让他们觉得自己不仅是支教老师,更是孩子们的家人朋友。
十多天的陪伴,让不少孩子发生了微小却可喜的改变。“之前一名小男孩是班上的‘调皮蛋’,经过我们耐心地开导,了解到他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缺乏关爱,在之后的课堂上,我们更多地鼓励他、肯定他,他就越来越听话,也越来越配合课堂。” 朱谷芳说。
“孩子在这里学得开心又有意义,比在家看电视、玩手机强多了。” 家长罗萍在城区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她对支教团队充满感激,“把孩子交给老师们,我很放心。”
每年寒暑假,“神兽们”“出笼”,家长们往往因工作缠身而“无力”兼顾带娃。这一困境在乡村地区尤为突出,留守儿童不仅长期缺乏父母陪伴,能接触到的教育资源也远不及城区。如何有效整合高校大学生资源,既能为地方政府分忧、为家长解愁,又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山铺镇政府一拍即合,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将大学生资源转化为解决乡村痛点的力量,为青山铺镇的中小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安全教育、心理关爱、科学普及、文化传承、体育健身、艺术涵养、课业辅导等支教活动。
实践团队学生所在的家长微信群里,每天都有新动态。“小敏今天回来给我们展示了非遗竹编,还给我们讲解了竹编的历史。”“我家孩子不仅完成了暑假作业,每天都盼着去暑托班。”……村民们朴实的微信留言里,藏着支教学生带来的悄然改变。
“县教育局协调学校提供住宿,青山铺镇为我们开放食堂,解决了支教的后顾之忧。”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老师陈倩倩说,地方有需要,学校有资源,这种“双向奔赴”不仅为地方解决实际困难,也让学校育人工作更接地气。校地组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用青春力量点亮乡村儿童成长之路。
日前,长沙县举行驻县高校联席工作会议,深化校地合作机制,通过组织高校需求清单、资源清单与地方支持清单、服务清单精准对接,推动信息联通、会议联席、问题联解、发展联手。下一步,双方将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更加畅通的对接渠道、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就业创业、青少年素养提升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共同书写校地共育时代新人的青春答卷。
支教学生还与乡村孩子一同手绘十米画卷。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文雅丽
编辑:曹鑫宇 实习 李典茜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news-wap.hnjy.com.cn/content/646941/52/1513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