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芷江站】过年过年,糍粑像钱
2023-01-19 16:03:19 字号:

有一种味道,时常唤醒记忆;有一种情怀,永久留在心间。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寻找味道的源头,正是力量与情义之间的碰撞。

糍粑是一种代表团圆的食物。“过年之前打糍粑,过年之后吃粑粑。”这是在南方农村传承了上千年的一种传统的过年习俗。对于很多久居城市的孩子已完全陌生,可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每年过年都会参与邻居们打糍粑的活动。

临近过年,常年在外漂泊打拼的年轻人们,终于可以放下劳累,匆匆往回赶,拥抱久违团圆。先前,妇女们在家准备的白白胖胖的糯米便派上了用场,头天就要把新鲜润泽的糯米用洁净甘甜的井水浸泡一夜,然后倒入竹匾里沥干,再将沥干的糯米入木桶里,再用旺盛的柴火蒸煮。蒸煮三小时后,浓浓的米香已经开始延绵不断地从厨房溢出,空气中便洋溢着糯米的清香。

待蒸到九分熟的时候,便起锅。两个年轻人提了甑把,疾步走进院落,把蒸好的糯米饭一盆一盆倒进一个巨大的石臼中。这时,两个粗壮年轻人便举起手腕粗的大棍,呼儿嘿呦地击打石臼里的糯米饭。周围看热闹的人在旁边喊:“加油,用力打,加油,再加点力”。

这打糍粑也是很有讲究的,追求“快、准、狠、稳”四个字。两人围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强,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准头要足,两个木棍此起彼伏,两个人你一下我一下,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不仅考验力气,更要考验两人的默契。这样打出的糯米才能均匀,才能瓷实,才能黏糊糊的有韧性;握棍的手要又稳又紧,用力要均匀,不能前面一顿操作猛如虎,后面的力气用尽了,软绵绵的跟不上趟,那这臼糯米也就算是白费了;狠就不用多说了,自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气要用足,要绷紧……都说:“生活越过越甜,糍粑越打越黏。”如此这般,即使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也要出一身汗,那臼糯米便被打成了一个粘糊糊的团,这便是味道的源头。

另一边,妇女们在光滑的石板上抹上金灿灿的菜籽油,等糍粑上板,便用粘满了菜籽油的手的虎口处挤出一个一个圆球状的粑粑来,然后用手或板按压,压成大小均匀的扁圆形。

在民间,糍粑是一种信物,是一种圣洁的食品,预示着家家团结和睦、户户甜蜜幸福。白白嫩嫩的糍粑香气迷人,令人垂涎欲滴,看热闹的人们再也耐不住香气的诱惑,趁着热气腾腾,有说有笑地吃了起来,我也随手拿起一个糍粑,一口咬下去,柔软细腻,香甜可口,满嘴的清香之气,一不留神就会从嘴里溢出……瞬间,年味就来了。

打糍粑是一种把淡淡的米香味、浓浓的人情味和年俗的“仪式感”杵打、揉拧在一起,散发出一种春天的生机,迸发出一种春天的力量,使新春佳节变得了更加热热闹闹、甜蜜幸福、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时光如许,糍粑的做法和工艺慢慢发生着变化,市场上早已出现规模化生产的精致糍粑,但我们芷江人依旧热衷并延续着手工打糍粑的传统。或许,在芷江儿女心中,糍粑早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食物,更是一种包含浓郁情感的信物、一份蕴含相思的情怀和那条割舍不掉的、以友情和亲情命名的纽带。

“过年过年,糍粑像钱”,是刻在无数芷江儿女心底的永恒记忆。那浓浓的年味,淡淡的糯米香,那软糯抿甜的糍粑,黏住的是浓浓亲情和乡愁……

(作者:芷江侗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曹伊淼 指导老师:何秋璐)

图片7.png

图片6.png

图片9.png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曹伊淼

编辑:李薇薇

分享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