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做温暖的教育者》(荐读版本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作者系教育学者陈震,该书收录了作者从教多年的上百篇随笔文章,所涉话题丰富,展现出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成长蜕变的心路历程。作者将从教路上的感触、思考倾注笔端,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
温暖,是真实可感的,教育的温暖,更是惠及众生的。陈震在《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中重点阐述了何为“教育的温暖”,启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思考如何成为那道温暖学生的阳光,帮助他们成长为迎着阳光绽放的朵朵葵花。
自进入教育行业以来,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假如把心看成一个容器,当我们不断地输出自己的知识和力量,这颗心会不会空呢?人的一生如同一场旅行,难免遭遇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则一败涂地。而那些人们眼中的“失败者”,其失败的原因多是在故步自封中掏空了自己,失去了前行的力量。如果心空了,还能温暖别人,照亮自己吗?
陈震在书中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和有境界的工作姿态,从而避免心被掏空。
如何追寻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呢?
我想,阅读是实现品质生活的重要途径。每当我们捧起书,阅读的力量总会如涓涓细流注入我们的心田,让我们的内心充满能量,不再空虚。高尔基点出了阅读的精髓:“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牲畜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阅读改变了人,提升了人的生活品质。同书中充满智慧的先哲对话,智慧自会照亮我们,让我们获得无穷力量。
如何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呢?
陈震指出,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可以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从传授知识到教给方法再到培育心态,境界由低至高。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追求抵达更高层次的教育境界,方能让自身成为一个温暖的“供养者”。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面对的学生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童稚未去,成人未满。许是因为“中职生”的标签,他们中的不少人存在着敏感自卑的负面情绪。“进入中职,就意味着前途黯淡”的社会偏见笼罩着他们,这种低自我效能感使得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大幅下降。
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渐渐理解了他们。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自农村家庭,在进入中职学校前,不少人已经被打上“叛逆少年”“后进生”的标签,他们表面上表现得对一切毫不在乎,但我知道,他们的内心其实十分渴望得到温暖和认可。
于是我走近他们,不以长者、过来人自居,陪伴着他们成长。在一次次交谈中,他们渐渐向我袒露了更加真实的自己,露出那些成长过程中留下的“伤疤”。目睹那些“伤疤”,我无法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正如书中所说:“当温暖开始成为一种奢侈,当冷漠渐渐变为一种正常,唯一可以与之抗争的,是用我们的血肉之躯献出哪怕是些许的温暖。因为‘人民教师’是我们共同的光荣称号。”
当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组建团队参加校园展销会,赚到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时,会场上掌声雷动,那是成就自我的骄傲;当学生们参加全省技能竞赛,拿下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块省级奖牌时,颁奖典礼上,每个人的眼角湿润,那是拼搏奋斗的荣光;当他们经历单招和高考的洗礼,获得进入自己理想的学府深造的机会时,离别现场,大家依依不舍却又相互祝福,那是共同成长的深厚友谊;当他们进入大学,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并拿到国赛奖牌时,欣喜的不仅是他们,还有背后的我,那是少年成长的延续;当他们找到了理想工作、创业成功,一路“开挂”时,那是曾经的他们遥不可及的未来。
在与学生们的深度互动中,我渐渐体会到陈震所强调的观念—教师不仅是学生人生的指导者、对话者、课程设计者、知识传播者,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对教育成败负责。
犹记得,刚进学校时,熟人在知道我从事中职教师工作后,总会发出一句感慨:“怎么去中职啦?”起初,看着对方一脸的惊讶,我的内心难免有些许波澜。但当我和我的学生从“面对面”变为“肩并肩”时,见证学生们一个个实现成长转变时,再面对此类言论,我能够面带微笑地回答:“是呀,我是一名中职教师。”我知道,教师无论站在哪个位置,只要能够教育好一个个孩子,就能影响一个个家庭,从而造福整个社会,这样的教师就是“温暖的教育者”。
一个学生在毕业时给我写下这样一句寄语:“一个人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是遇到一个可以治愈自己的人。”我想,学生们是幸运的,我何尝不是幸运的呢?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学生们同样用他们的温暖治愈了我。
“南风知我意,暖阳迎芬芳”,生命中,总会有一阵风、一道光出现在未知的人生旅途中,或吹散疲惫、带来温暖,或赶走恐惧、带来希望。让我们一起努力丰盈自己、温暖自己、成就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那道暖阳,温暖他们的灵魂,唤醒他们的生命,照亮他们的前途!
(作者系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来源:《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陆海虹
编辑:王轶诺
本文链接:http://news-wap.hnjy.com.cn/content/646854/65/1437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