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阎帅)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业中心4楼的实训室里,工作室创始人魏丽君老师指导学生调试实验设备的场景,早已成为恒创工作室的日常注脚,而技术顾问肖兵球老师对技术原理生动而形象的讲解,常吸引旁听学生主动申请加入其指导的团队。这支由电子学、光学、物理学、管理学、财经学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深耕双创教育十余年,自2017年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孵化11支学生创业团队,在国家级、省级双创竞赛中屡创佳绩。
“四维进阶”育才筑基 以体系化培养厚植双创沃土
为了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和项目孵化成功率,工作室的老师们定期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独创“前沿探知—知识夯基—实践探索—迭代攻坚”的“四维进阶”双创教学模式。前沿探知阶段,老师们会带领学生系统梳理专业领域技术趋势,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入门”知识,建立认知框架;知识夯基阶段,每周的集训是必不可少的,导师团队会对核心技术与商业逻辑进行拆解、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夯实理论基础;实践探索阶段,通过带领学生去企业、车间实地调研学习,引入真实商业案例与企业项目,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运用知识、积累经验,提升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迭代攻坚阶段,老师们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与痛点,组织开展专项研讨,引导学生不断实验、不断试错、不断调整优化方案,突破技术瓶颈,实现项目从创意到落地的迭代升级。
一套流程下来,不亚于学了几门专业课,有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慢慢放弃了,而跟完全流程的学生则实现“理论+实践”的双重蜕变。正如参与了工作室项目的学生所言:“熬过凌晨三点的实验室,才懂得双创路上每一步都是成长的勋章。”“参加双创培训和竞赛的时光是最辛苦,却也是最快乐的、最难忘的。”“在创业团队中,我才真正找到了大学的归属感。”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悟,也是老师们最闪耀的勋章。
赛事淬炼匠心筑梦 以竞技精神点燃创业热血
“连续20天集训,凌晨一点的实训室灯火通明。我们每个人都熬成了熊猫眼,但这才是为青春拼搏的样子,足以让我们回味一生!”“铁路机车智能上砂车项目”的团队负责人刘麒辉同学谈起团队的集训经历,虽然一边叫苦,却也抑制不住自豪和骄傲。
当“智盾零触-创造安全用电新文明”项目因商业分析逻辑混乱在模拟路演中失利时,刘江妮老师连夜绘制路演故事线思维导图,一项一项去拆解痛点、分析逻辑,带着学生将评委专家常问的58个问题做成了路演题库,用正向模拟、逆向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将商业逻辑吃透、消化。经过多轮魔鬼式路演训练,该项目的商业画布也得到了重构,该项目的“首秀”就在校赛中以92.5分的高分突围进入省赛。
工作室以双创大赛为“练兵场”,通过赛前封闭集训、路演模拟、技能擂台赛等实战化训练,让学生在高强度竞争中锻造抗压能力。近年来,团队斩获国家级荣誉6项、省级荣誉14项,创下学校首个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一等奖、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多项纪录。
思政铸魂赋能成长 让匠心精神照亮青春征途
“劳动精神不是口号,是设备调试时0.1毫米的较真。”工作室定期邀请全路技术能手、中车工匠与学生对话,将“工匠精神”融入双创教育。在毕业季回访中,学生们感慨:“在这里不仅学会了技术,更懂得了‘死磕’细节的责任担当。”
竞赛成绩是学生双创能力的一种体现,但并不是全部,学生的能力应当是要进行综合评判的。工作室的老师们深知这个道理,也在以身作则将这一理念传递给学生。每当项目失利,学生团队气馁沮丧时,团队的“心灵导师”朱华玉老师总会带领团队复盘:“我们的初心是解决行业痛点,还是追逐奖牌?”这种追问让学生明白:竞赛只是成长的阶段性平台,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前沿技术探索到创业项目落地,恒创工作室的导师们以“育苗”之心搭建成长阶梯,让每一个怀揣梦想的湖南铁道学子,在双创浪潮中以匠心筑梦,用奋斗书写青春答卷。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阎帅
编辑:张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news-wap.hnjy.com.cn/content/646941/50/1513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