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数媒为桥渡心岸 光影作舟载温情——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皓朗志愿服务的故事
2025-07-16 10:53:07 字号:

数媒为桥渡心岸 光影作舟载温情——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皓朗志愿服务的故事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先财)近日,教育部公布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入选团队名单,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皓朗指导的“七彩心灵”志愿服务团队成功立项,这是她取得的又一项志愿服务成果。五年间,她以专业所学的数字媒体艺术、美育等为基点,带领学生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着力扎根基层,用艺术服务社会,促进青年成长的同时助力缓解青少年儿童面临的各类问题。

以“艺术疗愈”新形式,引渡困境少年远离“心灵孤岛”

面对当前临考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李皓朗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将艺术体验与心理育人结合,通过沉浸式艺术疗愈与科学实践,帮助临考学生释放压力、重构心理韧性,完成心灵疗愈之旅,告别“情绪孤岛”。

“在纸张撕碎的过程中,觉得很爽快,压力被释放。”长沙市岳麓区白庙子社区课堂上,一名学生在志愿者引导下,将负面情绪转化为色彩与线条,然后撕碎重组。她拿着重新拼好的作品分享感受,“我将碎纸重新拼成了心形,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最简单的线条能拼出的最有意义的画面。这次参加李老师组织的志愿服务才知道,用艺术的形式可以疏解不开心的情绪,我觉得这很有创意,也能让我的压力有所释放。”

李皓朗带领“七彩心灵”志愿服务团队,从2020年开始,走进社区课堂,为社区里的临考生打造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艺术疗愈课程。李皓朗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设计了服务课程,首先通过曼陀罗绘画、家风家训朗诵、H5艺术交互游戏等,帮助儿童识别焦虑情绪,以此打破情感隔阂;然后,借助压力纸重构、声音塑形等,将负面情绪具象化并重构,促进孩子们压力转化;最后,通过机器人学舞、AI绘梦、AI跨时空拥抱等活动,隐喻心理支持系统的建设,强化孩子们的社会联结。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多元艺术表达与数字技术融合,构建“认知—释放—赋能”的疗愈闭环。

五年来,李皓朗率团队致力于深度探索挖掘“艺术疗愈+心理育人”的服务形式,持续通过各类线上线下艺术志愿服务活动,服务人次近万名,让艺术成为照亮临考生心理成长的“第三课堂”,让心灵的孤岛在数媒艺术的理解与创意中连结成希望的陆地。

以“数智赋能”新技术,助力志愿服务拓宽“数艺资源”

“七彩心灵”志愿服务团队项目化运营以来,李皓朗带领志愿服务团队进社区、入乡村,向乡亲们、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普及人工智能技术知识,用AI赋能艺术活动,所到之处,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一致好评,也让志愿服务架起了数智技术和艺术的连心桥,帮助留守儿童走出留守情绪困境。2025年7月,李皓朗与团队成员走进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茨岩塘村,他们提前了解到村内有大量留守儿童,同时需要心理咨询服务和艺术启蒙服务,于是她带领志愿服务团队成员走进村头,在村内进行现场实地调研,向村民、村内青少年儿童了解情况,发放并讲解艺术疗愈科普手册,及时记录。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李皓朗一直在思考,如何采用新技术、新方式让课堂更加生动,让小朋友们更加喜欢。她在志愿服务团队招募过程中,积极纳入其所在信息工程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旨在将轻量化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引入艺术疗愈志愿服务趣味活动,拓展青少年儿童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的启蒙。通过两年沉淀研究,团队设计了AI绘梦、AI跨时空拥抱、H5交互艺术游戏,自主开发的对话安抚式智能体“渡心”,助力乡村留守儿童在数媒艺术沉浸式体验中拓展情绪表达路径,让他们接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

作为一名老师,李皓朗扎实地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坚定理想和信念,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一名志愿者,她用志愿服务治学修身。同时她也没有忘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修养,多次荣获校级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获得“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等奖项。她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她用行动实现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

善人者、人亦善之。在志愿服务的天地里,像李皓朗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奉献学识和爱心,将更好地展现其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打造亮丽的“教师名片”。未来她将持续笃行不怠,为更多学子照亮成长之路。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先财

编辑:张叶

分享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