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科技赋能 情系乡土——湖南科技大学驻村帮扶点亮洞口古楼村振兴路
2025-07-11 14:47:25 字号: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唐亚慧

清晨的薄雾萦绕着邵阳市洞口县古楼村的层层茶山,背篓穿梭,嫩芽轻采, 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正在湘西南的崇山峻岭间徐徐展开。这幅画卷的背后,凝聚着湖南科技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700多个日夜的智慧与汗水。

自2023年5月进驻以来,工作队以高校的智力资源为引擎,精准施策,全方位助力古楼村实现从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到产业兴旺、教育提升、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美丽蜕变,交出了一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亮眼答卷。

微信图片_20250710225602_副本.jpg

工作队立足古楼资源禀赋,以茶产业为核心,打出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三产融合组合拳,依托学校建立的4家“科技小院” 农业专家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引入智能化加工技术,显著提升茶叶品质与效密,茶叶附加值跃升30%。创新推广“庭院经济”模式,鼓励村民发展茶叶小作坊、农家乐,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方寸庭院”转身“增收金园”。同时,积极推动茶旅融合,投资86万元并争取50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助力古楼茶文化生态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学校更化身“超级采购员”,通过校园直营店、消费券(55万元)及展销会,销售额突破150万元,让古楼茶叶、腊肉、蜂蜜等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5万元跃升至34万元,增长率高达124%。

微信图片_20250710225754_副本.jpg

工作队倾力改善古楼乡中心学校办学条件,争取50万元省体育专项资金,建成200米塑胶跑道、标准篮球场及风雨棚,让孩子们的运动会告别泥泞,拥有了“正规赛场”。另投入50万元整合资金改造教学楼,添置现代化设备,打造图书角与创客空间,学习环境焕然一新。学校连续两年选派优秀研究生组建支教团,长期扎根古楼。精心组织暑期“三下乡”活动、 开设编程,绘本阅读,国旗仪仗队等特色课程,并捐赠电脑、器材、服装等物资。

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力量,工作队深挖古楼千年茶乡文化底蕴,落实65万元文化振兴专项资金,建成承载村落记忆的村史馆,《古楼记》生动述说着“看得见的乡愁”。在古楼乡中心学校绘制30米巨幅墙绘,用艺术描绘教育蓝图与振兴愿景。工作队员深入调研, 整理形成10万字村史手稿,记录古楼蜕变历程。如今,文化活动中心飘荡着童谣与锣鼓声,村民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

工作队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成功引入442.48万元亚洲开发银行治污项目,让古楼河重现“清泉石上流”的生态美景,投入161万元修建防洪堤,守护良田安全;铺设180万元万米沥青路,5000米水泥路,实现“路路通”:安装21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村庄夜色。投入20万元用竹篱笆美化农家小院,精心打造500米“十里茶廊”及紫藤花架景观带,成为网红打卡点,古楼春日短视频话题播放量破百万,村容村貌实现质的飞跃。

七百多个日夜,湖南科技大学驻村工作队扎根乡土,创新推行“五必访五必记”工作法,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用专业实干赢得村民信赖,其工作成效获得广泛认可。

微信图片_20250710225531_副本.jpg

从初期的“输血帮扶”到可持续的“造血振兴” 湖南科技大学驻村工作队以高校的智慧、情怀与担当,让古楼村的茶园飘香、书声琅琅,乡愁有依、梦想可及,这群“田埂上的教授”用实际行动证明,高校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是激活内生动力,实现山乡巨变的有效路径。古楼村的振兴故事,仍在科大人的接续奋斗中谱写新篇。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唐亚慧

编辑:余杏 实习 杨欣

分享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