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湖南工程职院“经纬新织”龙山非遗活化“三下乡”实践团队助力乡村振兴
2025-07-15 16:53:28 字号:

湖南工程职院“经纬新织”龙山非遗活化“三下乡”实践团队助力乡村振兴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芸 陈红梅 李岚)近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设计学院“经纬新织”龙山非遗活化“三下乡”实践团队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开展以“探秘土家锦韵,创绘龙山新篇”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研传统工艺、开展研学活动等方式,深入挖掘土家族非遗价值,探索非遗创新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团队首日采访了非遗项目“咚咚喹”传承人彭继蓉。彭继蓉在乐器制作中提出纹样装饰与外观优化的需求,团队与其探讨了传统纹样创新设计和文化传播的合作可能。随后,团队拜访了土家织锦工艺国家级传承人刘代娥,深入了解织锦世家的技艺传承,并通过调研了解到甲子顺锦等经典作品,学习双面织锦等独特工艺。次日,团队专访了土家织锦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叶丽萍,团队调研发现工作坊遇到效率低、市场缺乏创新性等难题,团队成员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就非遗数字化保护、产品创新等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叶丽萍表示:“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活力。”

在走访捞车村时,团队发现风雨桥桥头的十二生肖纹样及土家语标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团队设计的创新十二生肖织锦纹样获得当地织锦艺人的高度认可,老人们评价其图案新颖且符合生产需求,为后续产品转化奠定基础。下午,团队在讲解员带领下调研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学习双面楼、转角楼、冲天楼等结构,理解其与湘西风水、气候的适应性关系,为非遗空间设计提供灵感。

团队受邀在捞车村开展“非遗织锦”研学活动,向当地儿童传授织锦技艺,并采访送学老人。许多老人本身是织锦能手,他们与团队交流纹样设计,肯定了十二生肖纹样的创新性与实用性。村支书表示:“高校的介入让非遗传承有了更年轻的视角。”

团队参观里耶秦简博物馆,从秦代井窖遗址中感悟历史与文化的延续。博物馆正在升级研学课程与文化创新体系,团队希望结合专业优势,在数字化展陈、文创开发等领域展开合作,助力县域文化经济发展。

此次实践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去了创新思路,也为高校教学与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案例。团队指导老师表示:“学生通过实地课题研究,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是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体现。“未来,团队将持续推动非遗IP开发、技艺数字化保护等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陈芸 陈红梅 李岚

编辑:张叶

分享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