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我的教育故事】云端播种,山海回声
2025-09-10 17:23:02 字号:

还记得6年前的那个盛夏,还在读师范的我通过云端支教平台认识了湖南益阳山村的子杰。那个总穿着宽大校服的男孩,在伴随着蝉鸣声的视频镜头里露出半张腼腆的脸,身后的土墙上贴着泛黄的拼音表,aoe的笔画被雨水洇成了模糊的墨团。

“老丝好!”他开口的瞬间,我就听出了浓重的方言烙印——把y读成r,ang发成eng,平翘舌音混作一团。第一次辅导结束时,他忽然凑近镜头小声问:“大哥哥,你会不会嫌我们山里娃笨?”像素化的眼眸里,晃动着让人心颤的光。

那是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所有支教活动转为线上。我所在的大学志愿者群里,每天都有新发现:有的孩子要在山顶找信号上课,有的用搪瓷碗盖住麦克风隔绝鸡鸣狗吠。有时我正在展示精心准备的动画课件时,视频画面突然卡顿,最终完全掉线。半小时后,子杰发来语音:“老师,刚才下雨了,奶奶说电线怕打雷。”而更大的困难在于,他年迈的爷爷奶奶只能用方言交流,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务工,他的普通话启蒙比城里孩子晚了整整三年。

01.jpg

无论如何,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子杰不怕,老师来想办法,我们慢慢来。”我认真地告诉子杰、并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教学计划。从此,每周五晚七点雷打不动的云端课堂,成为跨越1000公里的约定。子杰总是提前半小时就端坐在镜头前,背后是用化肥袋封挡的漏风窗户;我会把拼音卡片画成卡通图案,b像小广播,p像红旗飘;当暴雨导致断电时,我们就用语音接力背诵古诗,电磁杂音里的《悯农》声,像破土而出的倔强幼芽。

渐渐地,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子杰变得越来越敢于用普通话表达,甚至举着手机带我“云家访”:镜头扫过屋檐下的燕子窝,他说这是ao的音节“巢”;指着院里的老黄牛,他字正腔圆地念出“niu”。那由于普通话不标准而害羞的壁垒,正在被最原始的求知欲一寸寸凿穿。除了普通话教学外,我们还在数学、英语、写作等方面进行了拓展,子杰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展现出他那超乎寻常的观察力。

假期结束时,我通过项目校的老师收到他寄来的作文本,皱巴巴的纸页上写着:“刚刚认识万老师的时候,我以为他住在手机里,对我而言他像是无所不能的智者,万老师的声音会翻山越岭,不断为我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听爷爷奶奶说城里的楼很高,现在我的拼音水平算能爬到楼顶了,我还会继续认真学习。长大后我要修很多信号塔,让和我一样的山里娃都能抓到云朵里的知识。”

02.jpg

和子杰的相处中我们越来越熟悉,我仿佛看到十年前的自己——那个同样在山村长大的少年,曾经为了收到远方朋友寄来的书信,需要步行六公里去镇中心的邮局或者快递站领取。后来,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我一路从村小到镇初中再到区高中,最后以还算不错的成绩考取师范、到省会读书学习。如今我已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抽屉里始终放着那本支教日记,总会想起那个夏天在视频中练习朗诵的男孩,他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精英式的拔尖栽培,而是让每颗种子都能破土的权利。

城乡差距诚然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需要国家、社会的长期努力。但立足脚下的校园,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还能为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品格塑造多做些什么?如何让那些“向善、崇真、尚美”的种子,在每一天、每一个细微处生根发芽?这份思考化作了一个小小的行动火花。每日站在书声琅琅的教室中,我努力运用起十多年学习的知识,结合学情找到一个与孩子视线平齐的交流方式,听着、交流着,那份对教育公平的热忱、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的责任感,一如既往在心中激荡着。

03.jpg

教育不是一场零和博弈,校园中、教室里的每一名师生,以及他们之间的教育故事,都是在绘制着珍贵的教育坐标系——纵轴是起点各异的现实,横轴是永不放弃的陪伴,而无数个坐标点的交汇处,终将升起照亮整个山野的晨曦。在城市,我见识过顶级的教育资源如何浇灌出璀璨的智慧之花;在家乡,我正见证着同样的种子在贫瘠土壤里倔强生长的奇迹。或许我们永远无法让山村教室拥有天文馆穹顶,但至少可以让每个仰望星空的孩子,都相信自己的眼睛能装下整个银河。

(作者系岳阳市云溪区道仁矶学校教师 万卓鹏)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万卓鹏

编辑:余杏 实习 杨欣

分享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