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十多年的初中,调到城区当了一名小学老师,虽来到了城区,但我心里满是落差。
刚接手四年级那个班时,我总对着教案本反复琢磨:怎么让课堂更生动?怎么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关注?直到那次课间冲突,我才真正明白,比起教知识,走进孩子的心里更重要。
那天课间操刚结束,班长就气喘吁吁地跑来找我:“老师!小宇和小航在教室吵架,还把水彩笔摔地上了!”我赶紧往教室赶,远远就看见两个瘦小的身影正对峙着——小航涨红了脸,攥着拳头像只炸毛的小刺猬;小宇则背着手抿着嘴,眼神冷冰冰的,像捂不热的小冰块。散落一地的水彩笔混着几滴眼泪,显然是有人急哭了。
我没有立刻批评谁,而是蹲下来和他们一起捡水彩笔。等两人情绪稍微平复,才轻声问:“能告诉老师发生什么了吗?”小航抢先嚷嚷:“他把我的画画本弄脏了,还不道歉!”小宇把头扭向一边,小声嘟囔:“我不是故意的……”看着两人各执一词,我没再追问,而是摸了摸他们的头:“先上课,咱们午休时再慢慢说,好吗?”
午休时,我分别找了两个孩子聊天。和小航聊了才知道,他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奶奶总教育他“不能吃亏”,所以别人稍微碰他一点,他就像“刺猬”一样竖起尖刺。而小宇的情况更让我心疼:他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跟着姑姑住,平时很少有人陪他说话,久而久之就变得不爱表达,受了委屈也只会憋在心里,像块封闭自己的“小冰块”。我又问了同桌,才弄清真相:小宇路过时不小心把水杯碰倒,洒了点水在小航的画画本上,小航一急就骂了人,小宇觉得委屈,就和他吵了起来。
摸清缘由后,我决定用“温柔的方式”化解矛盾。我先给小航讲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告诉他:“保护自己没错,但遇到事情先好好说话,别人更容易接受哦。”他低下头,小声说:“老师,我不该骂人。”接着我又找小宇,拿出他画得很棒的黑板报草图夸他:“你画得这么好,要是愿意和大家分享想法,同学们肯定很喜欢和你玩。”小宇的眼睛亮了亮,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
为了让两人放下隔阂,我特意安排了一次小组绘画比赛,把他们分在同一个组,让他们一起完成“我的好朋友”主题画。一开始两人还很拘谨,后来小宇主动递了支蓝色水彩笔给小航,小航也帮小宇扶着画纸,配合得越来越默契。画完后,小宇小声说:“对不起,弄脏了你的本子。”小航挠挠头:“我也不该骂你,咱们做好朋友吧!”看着两个孩子手拉手笑起来,我心里满是温暖。
之后的日子里,我常让小航当“纪律小助手”,引导他学会包容;又鼓励小宇参加班级绘画展,让他在展示中变得开朗。渐渐地,小航不再像“刺猬”一样冲动,小宇也不再像“冰块”一样冷漠,两人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现在想起这件事,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小学阶段的孩子就像未成型的小树苗,需要用耐心和爱心去引导。那些看似叛逆的“小刺猬”、沉默的“小冰块”,背后都藏着渴望被理解的小心思。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评判对错,而是成为温暖的“阳光”,用爱融化隔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关爱中挺直腰杆,快乐成长。这束名为“关爱”的光,也成了我坚守小学讲台的最大动力。
(作者系涟源二小教师 李青平)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李青平
编辑:余杏 实习 杨欣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news-wap.hnjy.com.cn/content/646943/54/1526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