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师爷爷”和他的乡村教育“接力赛”——记侗乡教师龙家云廿六载守望
2025-09-16 16:45:56 字号:

1.png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杨玲慧 江阳

在芷江侗族自治县最偏远的大垅学校,如果你问起龙家云老师,孩子们会眼睛一亮,雀跃地告诉你:“他是我们的‘师爷爷’!”一声“师爷爷”,不仅凝结着他二十六载扎根山乡的岁月,更承载着一场跨越两代的教育接力。

初心如磐——“读书,是走出大山最好的路”

1979年,龙家云出生在这片群山之中。父亲曾因时代原因无缘读书,便将全部期望寄托于他。“必须考第一名”——这句严厉的要求,从小就在他心里种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1999年夏天,20岁的龙家云背着行囊,踏上了返回母校的路。那条蜿蜒的山路,他再熟悉不过——五年前,他就是从这条路上走出去,以全县中考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芷江师范,成为乡里的骄傲。

“那时候全校只有18个老师,公办编制的仅3人。”龙家云还记得老校长接过报到证时欣喜的模样,校长紧紧拉住我说:“家云啊,我们终于把你盼回来了!”

第一个月工资:279.5元。当天晚上,他就替班上交不起140元学费的两个学生缴纳了学费。“我也是穷人家的孩子,我比谁都清楚,”他望向窗外绵延的山脉,语气平静却笃定,“读书,是走出大山最好的一条路。”

爱润心田——“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二十四年来,班主任的担子他扛起后就再未放下。他的教育从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至每一条田埂、每一户人家。他坚持家访,走遍了全乡每一个村落,也走进了无数孩子的内心。

班里曾有个让所有老师头疼的“小霸王”小富,逃学、打架,甚至向低年级索要“保护费”。龙家云未曾斥责,而是每天放学陪他走三里山路回家。孩子低头踢着石子,闷声说:“老师,别管我了,我读不好的。”

“谁说的?”龙家云停下脚步,把手搭在他瘦小的肩上,“你昨天悄悄修好班级的扫把,说明你手巧、心善。明天起,你来当劳动委员,好吗?”

三个月后,这个曾被认定“无可救药”的孩子,带领班级获得全校卫生评比第一名。毕业那天,小富紧紧抱住龙老师哽咽道:“云老师,我以后……也要成为您这样的人。”

传承薪火——“最美的礼物,是你们成了我”

龙家云最骄傲的“成绩单”,并非一张张录取通知书,而是一张张重返母校的熟悉面孔。

“田梦雅、龙兰玲、龙颖、龙春花……”他指着校园里优秀教师展板,一个个名字念得温柔而自豪,“都是我的学生。”

她们从大垅学校走出,受过高等教育,却毅然回归生养自己的土地。现任学校大队辅导员的田梦雅说:“是云老师让我们懂得,教育的根不在城市的高楼大厦,而在家乡那些需要我们的地方。”

自2010年起,龙家云主动联系怀化义工协会,十余年间为36名贫困学子争取助学金10余万元,用切实行动为孩子们铺就求学之路。每一份资助档案他都细致整理,泛黄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点滴。他教过的学生中,有人考入重点大学、攻读研究生,成为律师、工程师;更多人选择留下,成为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他教育了两代人,如今正教着从前学生的孩子——“师爷爷”这个称呼,不只因年纪,更源于爱的延续。

如今在他的课堂上,有个调皮却真诚的孩子在作文里写道:“师爷爷的皱纹里都是故事。他不仅修过我们的课桌,更修好了我们的心。”

担当如山——“学校就是家”

2021年,龙家云接任学校总务主任。这个“官”当得比谁都辛苦:假期学校搞基建,他天天守在工地;冰冻封路时,他凌晨就起床铲雪,担心留校老师吃不上饭,硬是扛着大米和蔬菜踏冰而行;教学楼漏水,他亲自爬上屋顶修补;深夜宿舍跳闸,他打着手电检修电路……同事们都说:“有云老师在,学校就永远有一盏亮着的灯。”

“我是本地人,熟悉路。”他总是这样轻描淡写。同事们却记得那个冰雪漫天的早晨,当他满头冰碴地扛着米和菜出现时,大家湿润的眼眶。

他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却又无处不在的“守山人”。用二十六年光阴,把自己站成了大垅学校背后最坚实的那座山。

夕阳西下,龙家云一如往常站在校门口,微笑着目送孩子们奔跑归家。两代学生向他挥手告别——一代正当年富力强,一代才刚刚启航。而他,始终站在那里,如同山间那棵最老的杉树,深扎根系,静待参天。

廿六载春秋,青丝渐染霜。他从“龙老师”变成了“龙爸爸”,又成了孩子们口中的“师爷爷”。他将青春、热爱和生命最美的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土地。他像一座桥,连接山村的过去与未来;像一束光,照亮无数孩子走出大山的路。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杨玲慧 江阳

编辑:曹鑫宇 实习 李典茜

分享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