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雷洋文:以幸福教育照亮心灵之灯
2025-09-28 18:12:07 字号:

微信图片_20250928113006_228_148.jpg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秦艳 滕婷

在常宁市第八中学,有这样一位教师:三十载寒来暑往,他始终以“让每个孩子都能幸福成长”为初心,深耕教育一线;无数个清晨,他总是第一个踏入校园,以细致入微的关怀为学生营造温暖的成长天地;面对教育的本质命题,他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以“幸福教育”为抓手,唤醒无数学生的生命力量。他,就是该校优秀班主任代表雷洋文——一位用坚守与创新诠释教育真谛的“点灯人”。

1996年,年轻的雷洋文怀揣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走上常宁塔山瑶族乡中学的讲台,彼时的他,便在心中立下“让每个孩子都能幸福成长”的誓言。然而,现实却让他陷入深思:在贫困的瑶乡,不少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三天两头上门劝学成了他的日常工作。“我能为瑶乡教育做点什么?”“我究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无数个深夜,批改完最后一本作业的雷洋文,望着窗外的夜空反复叩问自己。

一个深秋的傍晚,暮色浸染校园,空气中已经带有几分寒冷,雷洋文在伏案备课的间隙抬头,看着教学楼里零星亮起的灯火,突然有了清晰的答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做社会价值的守护者;无论是创新教学方法,还是关爱学生成长,每一分努力都是在书写教育的意义。这一“顿悟”,成为他教育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也开启了他对“幸福教育”的长期探索与实践。

在雷洋文看来,“幸福教育”并非简单的“让学生快乐”,其核心是人格的完整、品格的高洁。于是他尝试通过创设积极、包容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在成长中获得三重价值感:一是“成长的成就感”,让学生在进步中认可自我;二是“交往的温暖感”,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关怀;三是“生命的价值感”,让学生在服务他人中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这一理念,也成为他此后教育工作的“指南针”。

用精准关怀照亮每个独特灵魂是雷洋文构建“幸福教育”生态的第一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成为仰望星空的人,让每一位学生都闪闪发光。”这是雷洋文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每接手一个新班级,他做的第一件事并非“立规矩、提要求”,而是启动“读懂孩子”系列行动,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如何进行分层分类分小组管理。而那本被翻得卷边、写满字迹的《工作笔记》,正是他践行这一理念的“见证者”。

不同于传统工作笔记,雷洋文的《工作笔记》更像是一本“成长手记”,里面设有学生“成长历程”“心灵对话”“精彩时刻”“自省空间”等专栏,详细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以及日常相处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小进步”“小亮点”。通过这本档案,他能快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客观有度管理班级奠定基础。

留守儿童小杰的转变,便是“读懂孩子”理念的生动实践。初次见到小杰时,这个男孩始终低着头,双手插在衣兜,一身的烟酒味,一言不发。经小杰母亲含泪讲述,雷洋文得知:小杰已辍学半年,长期沉迷网络游戏,因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缺乏家庭关爱,性格愈发孤僻。面对这样的学生,他第一时间前往小杰的住处家访。

在那间简陋的出租屋里,雷洋文注意到,零乱的桌子上有口琴、二胡还有音乐书。“这孩子不是‘无可救药’,只是缺少被看见、被引导。”他当即决定,要为小杰搭建一个“重拾自信的舞台”。经与学校沟通,小杰顺利转入雷洋文所带的165班。

此后,雷洋文为小杰制定了“个性化成长计划”:文艺活动中的展示环节,是为他量身打造的“舞台”。每天自由活动时间,会在办公室为小杰辅导功课,从基础知识点逐一补起;周末,他常把小杰带回家里,亲自下厨多做几道孩子爱吃的菜,一家人像对待亲人般与小杰相处;闲暇时,他带着小杰和自己的孩子去逛街、打球,偶尔还会和小杰聊聊未来的梦想。

在这样的陪伴与引导下,小杰的眼神逐渐有了“光”:课堂上,他开始主动举手发言;作业本上,错题越来越少;班级活动中,他愿意尝试参与。五年后,当小杰拿着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激动地抱住雷洋文哽咽道“您让我明白,我也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时,雷洋文转过身,悄悄拭去了眼角的泪水——这泪水里,既有对学生成长的欣慰,更有对“幸福教育”价值的笃定。

正是这种对个体心灵的精准点亮,让雷洋文真切体会到,幸福的能量不应止于个体,更应在集体中激荡、流动与升华。于是,他将这份细致的关怀延伸至班级层面,全力构筑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成长共同体”。

“班级共建”便成了雷老师构建“幸福教育”生态的核心路径,旨在使每位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班级是师生的‘成长共同体’”——秉持这一理念,雷洋文在班级管理中推行“共建共享”模式,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深植归属感、实现价值感。

走进雷洋文的班级,最引人注目的是“会说话的墙”:墙上贴满了学生的成长感悟、手写的梦想卡片、记录校园生活的照片,还有每次班级活动后大家共同写下的“集体日记”。这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同学们的“亮点”不断更新,见证着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也镌刻着每个学生的幸福记忆。“看到自己的文字和照片贴在墙上,就觉得自己是班级里重要的一分子。”肖同学说。

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班级管理,雷洋文独创“班级夕会”机制:每日固定时间,由学生自主主持夕会,围绕班级纪律、体育锻炼、学习任务等议题展开讨论,教师仅以“成员”身份参会,最终决策权由值日组长评议定夺。学生夕会,全方位展示了学生才华,精准对接每位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其在成长中收获喜悦,成效显著。2022年,学校成立《学生夕会探索与实践》课题小组,将“学生夕会”在全校推广,课题组将研究视野拓展至“服务学生未来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新维度,聚焦学生学习中的情绪情感体验,既为学生当下的快乐成长保驾护航,更要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石。

此外,他还建立“学习小组”制度,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及学科优势与薄弱环节,让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学习困难的学生结成“学习小组”,通过“小老师教小徒弟”的方式,既提升了后进生的学习力,也让优秀生在分享中体验价值;而“班级文化共建”活动,则让学生分组负责教室装饰、黑板报设计、班级口号拟定等工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意与特长。

“积极的情绪是孩子们的生命底色,它能化为力量,激励同学们持续前行,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绚烂高光时刻。”雷老师说:“在学业评价方面,我摒弃‘唯分数论’的横向比较,推行‘成长型评价’机制:每次考试后,不会公布排名,而是为每个学生制作‘个人成长曲线’,用图表展示其近几次考试的成绩变化,重点分析‘进步点’与‘提升空间’;每节课末尾,都会预留5分钟‘闪光时刻’分享环节,让学生自愿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当天的学习收获——哪怕只是‘弄懂了一个之前不会的公式’‘鼓起勇气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都能成为分享的内容。”这种以“积极情绪”为核心的评价方式,让同学们在一次次小小的突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成功营造出温暖共生的集体土壤后,雷洋文便会进一步思考如何让教育的根系更深地扎入生活的沃土。他说:“德育不应是悬浮于空中的楼阁,而应成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风景。”于是“德育生活化”便成为他构建幸福教育生态的必然选择与重要抓手。他坚信,唯有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真实情境,才能唤醒内心的良知与情感,让品格的成长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就这样,“德育生活化”化为一场场有温度、有深度的行动实践。

雷洋文设计的系列“德育作业”,设计精巧、层次分明,从校园到家庭,从个体到社区,逐步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育人网络。在教室里,学生在值日中学会责任,在照料绿植中感受生命,在维持秩序中体悟规则;回到家中,叠被扫地、洗衣做饭,这些看似琐碎的家务成为他们理解父母辛劳、培养独立能力的重要途径。每一张家长上传的照片,每一段学生写下的心得,都是成长的印记,记录着从“被动完成”到“主动承担”的转变。“我的微家务”让感恩不再是言语,而是一次温柔的捶背、一碗亲手煮的汤圆、一句爸爸妈妈我爱您;“社区小义工”活动让学生走出家门,在清扫街道、宣传环保、陪伴老人的过程中,看见他人的需要,也照见自己的价值;而“传统文化体验”则在传统节日参与包粽子、写春联、制作国旗等实践活动中,悄然种下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的种子。

他设计的“德育作业”2022年1月24日被《湖南日报》推荐,“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真正让德育回归生活本真。”“雷老师以生活为土壤,以实践为雨露,让德育在真实的生命互动中生根发芽,长成支撑一生的精神之树。”

“有感情地工作,沉浸其中,快乐也在其中,自然幸福也在其中”,而幸福,就在这日复一日的耕耘中悄然绽放。他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辅导教师”“湖南省优秀科技教师”“衡阳名师”“衡阳学科带头人”……这些称号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然而,在雷洋文心中,最珍贵的不是奖状荣誉与掌声,而是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他们脸上绽放的自信笑容,是他们对生活充满热忱、对未来满怀憧憬的模样。更令人动容的是,那颗“幸福教育”的种子,早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并随风播撒,开枝散叶。一批批曾被点亮心灵的孩子,如今正以自己的方式反哺社会,用青春诠释着什么是爱与责任。“曾祥峰、刘琼、朱佳、周颖、胡院华……”他轻轻翻开一本本略显陈旧的《工作笔记》,指尖划过一行行工整的字迹,眼神温柔而清澈。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微微发黄的纸页上,映照出岁月沉淀下的坚守与希望。“他们大学毕业后,毅然带着‘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而教’的信念,走进了常宁的乡村学校。”雷洋文继续说道,嘴角扬起一抹自豪的微笑。

从精准关怀点亮个体,到班级共建营造生态,再到德育生活化锚定价值,雷洋文老师将一个宏大的“幸福”理念,分解成了可操作、可感知、成体系的教育实践。他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集体,从行为到价值,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型。

采访雷洋文的那天,恰逢教师节,夕阳的余晖浸染着校园。放学时,他立在教室门前,一声声“老师好”此起彼伏,他一一回应,目光温柔。在一声声“老师好”中再一次体会到:以心点灯,归根到底是教育者对“职业”的敬畏、对“人”的尊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秦艳 滕婷

编辑:余杏 实习 胡芸帆

分享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