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戴玉萍 王亚明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2025 年,邵东市第四中学的一片实验田,为这古老的农耕时序注入了全新的教育内涵。从3月动员选种到9月米香四溢,一场以 “做真教育,真做教育” 为核心理念的全程劳动教育实践,在这里真实、完整地上演 —— 这在邵东市教育系统中尚属首次。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学校党总支书记石利民的大力推动下,劳动教育实验田项目正式启动。动员大会上,石利民表示,要 “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教育不应止于课堂,更要走向田间地头,让学生体验最真实的创造过程。自此,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选种、育秧的精心筹备,静待生命的萌发。
初夏时节,在石利民、副校长魏跃东等校领导的带领下,师生们亲手将翠绿的秧苗插入水田。那时,“扎根泥土” 的叮嘱言犹在耳,田埂间回响着 “一人三行” 的细致指导。那片希望的绿色,奠定了今日丰收的基石。
金秋九月,稻浪翻滚。收割之日,清晨六点的实验田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石利民、校长彭鹏程亲率行政团队与党员教师,和学生们一同挥镰收割。
艰辛,是最深刻的课堂。锋利的稻叶在同学们的手上划出一条条血痕,汗水浸渍后又痒又疼,但这并未阻挡他们的劳动热情。教学副校长尹小明头发早已湿透,他幽默地自嘲 “身上衣物没有一根干纱”,这种以身作则的干劲,极大地鼓舞了男生们的士气。女生们则被教科室主任申颖的专注与力量折服 —— 她埋头苦干一个多小时不停歇,一次能提起四把扎实的禾苗。从捆得松垮的一把,到扎得结实紧密的两把、三把,同学们在反复实践中,不仅学会了捆禾技能,更深刻体会到农活的严谨与不易。2414班赵芸萱同学感慨道:“看见老师们这么努力干活,我们更有动力了!”
随着政教主任刘林海、后勤主任刘中安、办公室副主任余中胜、教务处副主任彭波等老师指导学生启动打谷机,金黄的谷粒倾泻而出。经称重,共收获稻谷约240公斤,碾出大米约175公斤。
9月19日,同学们将亲手包装好的228份新米,恭敬地送到每一位老师手中,米袋上写满了真挚的祝福。这份独特的教师节礼物,承载着对师长辛勤培育的深深谢意。剩余的十余斤大米交由食堂,蒸煮后作为 “幸福加饭” 供师生分享。
活动的尾声,团委书记曾勇给参加活动的同学布置了一项温暖的 “家庭作业”:亲自淘米煮饭,为家人做几道菜,陪父母长辈品尝这来之不易的新米,并分享劳动全过程。这一安排让教育从学校延伸至家庭,使 “汗滴禾下土” 的艰辛体验与 “粒粒皆辛苦” 的深刻感悟,化为最生动的亲子交流场景与感恩教育实践。
9 月 27 日,学校举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对在此次全程劳动实践中表现突出的2306班谭柏繁、2414班赵芸萱等12 名同学予以表彰。他们用汗水与坚持,完美诠释了新时代青少年的劳动精神。
从3月到9月,从一粒谷到一碗饭,邵东四中完成了一次生命与教育的完整循环。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体格的锤炼、精神的滋养和品格的塑造。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邵东四中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将田野变为最广阔的教室,将农事变为最生动的教材,真正将 “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理念贯穿劳动教育实践全过程。这场成功的实践证明,劳动教育所具有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必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学校的特色办学之路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戴玉萍 王亚明
编辑:余杏 实习 胡芸帆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news-wap.hnjy.com.cn/content/646943/74/1532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