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克云)8月31日,溆浦县统溪河镇学校的校园与周边稻田成为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新学期报到首日,该校精心策划的农耕文化节系列活动正式启幕,通过 “稻田劳动 + 艺术体验” 的创新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价值,在文化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
在学校7亩劳动实践基地,金黄稻浪与欢笑声交织成秋日图景。学生们卷起裤脚、赤脚踏入稻田,在老师和农民的指导下开展“稻花鱼捕获行动”。有的学生屏息凝神捕捉游鱼,有的团队协作实施“围捕战术”,尽管泥浆沾满衣裤,却难掩收获的喜悦。“通过抓鱼,我体会到了粮食和食物的来之不易。” 一名学生在劳动日记中写道。
劳动教育不止于田间。洗鱼、剖鱼环节中,学生们在教师示范下学习刮鳞、去内脏等技能,从“捕获者”转变为“烹饪预备者”。食堂内,师生共同完成煎鱼、调味等工序,当酸甜鲜香的稻花鱼端上餐桌时,“自己参与的劳动成果格外美味”成为学生们的共同心声。
校园同步开展的演讲、绘画、摄影等活动,构建起立体的文化育人场景。在“劳动精神代代传” 演讲比赛中,学生们以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为切入点,用质朴语言诠释对劳动精神的理解。“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粒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 语文教师表示。
绘画组学生以稻田为画布,用金黄颜料描绘稻浪翻滚的壮阔,用灵动笔触勾勒鲤鱼跃动的生机。摄影作品通过学校大屏幕循环播放,定格了学生满脸泥浆的灿烂笑容、团队协作的专注瞬间,以及烹饪环节的专注神情,成为记录劳动之美的 “流动相册”。
此次活动将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艺术熏陶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 的内涵,在艺术创作中感知农耕文化的美学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该校作为“县劳动教育实验校”,近年来持续开发农耕校本课程,此次活动是其 “劳动 + 文化” 育人模式的又一次创新实践。下一步,学校将结合水稻秋收开展系列课程,让劳动教育真正 “接地气、有生气”。
从田间劳作到艺术创作,从食材处理到文化表达,统溪河镇学校的农耕文化节不仅为新学期注入活力,更以 “劳动育人、生活育人、文化育人” 的生动实践,为乡村学校落实 “五育并举” 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正如学生们在活动感悟中写的:“泥土的芬芳教会我们成长,劳动的汗水浇灌出生命的丰盈。”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张克云
编辑:王诗蕾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news-wap.hnjy.com.cn/content/646943/94/15247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