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让更多湖湘学子迈好青春“正步”——湖南体育职业学院聚力打造国防教育“高地”纪实
2025-08-28 15:07:41 字号:

让更多湖湘学子迈好青春“正步”——湖南体育职业学院聚力打造国防教育“高地”纪实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陈文静 王轶诺 通讯员 唐璇)

7月底的长沙,热浪蒸腾。

当绝大多数高校还在寂静中时,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的训练场上已是一派火热景象。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全省129所高校的850名历经层层选拔的大二学子,正在此接受为期20天的军事集训。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使命——以军事技能辅助教练员的身份返校,成为学校新生军训“教官的教官”。

这场“大练兵”是由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军区战备建设局联合举办,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承办的湖南省第二届学生军事训练营暨年度军事技能教学法集训,将直接影响今秋全省数十万大学新生国防教育“第一课”的育人质效。

这所高职院校何以担纲全省高校军事集训“大本营”的重任,引领万千湖湘学子迈好青春“正步”?让我们一同走近。

向新而进,让高校军训“换挡提速”

“这次集训重塑了我对带训的理解!军事技能辅助教练员的职责不只是带队列、教动作,还要以科学的组训方式、正确的价值引领,助力更多学子上好开学‘第一课’。”训练场上,来自湖南大学国旗护卫队的参训学员况梦媛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她的话语道出了不少学员的心声。

7846544896f2aac8db6a273218426072.jpg

教官在指导学员队列动作

经过这场集训,850名高校学生骨干在短短20天内实现了从“受训者”到“施教者”的转变,成长为掌握“四会”(即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技能的军事技能辅助教练员。这种“火箭式成长”背后,是省级层面针对军事技能辅助教练员供需矛盾、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军训内容单一等全省高校军训痛点问题开出的“创新药方”。

“首要在于突破教练员的供给瓶颈。”学校副校长兼武装部部长吴生海表示,作为全国首批军事体育人才定点培养院校,学校与武警部队、火箭军部队等开展产学研联合共建,在军事技能训练、体能教学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实践经验。基于这一基础,2021年,学校主动承担起全省高校军事技能教练员集训的重任。在省教育厅宏观调控、省军区战备建设局高位推进下,学校整合多方资源,依托独创的卓越体育工匠人才培养“五环”(即“学、研、训、赛、创”)模式,创新构建了“学、看、研、练、考”五位一体的高校学生自训实践体系——

形成“军士生主教—学生骨干集训—返校传帮带—覆盖新生”的四级传导机制:由学校选拔出优秀在校军士生担任教官,做标准化示范;对各高校学生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将其锻造为掌握“四会”技能的合格教练员;骨干返校后“老带新”,培养孵化更多教练员,最终组建队伍面向全省新生施训。

针对学员基础各异的情况,训练营确立了“班、排、连”的三级管理模式,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个体,并通过“统一训练计划”精准调控进度、“统一编写教案”规范教学标准、“统一检查考核”严把质量关卡。

训练场上,战术匍匐、实弹射击等科目中,处处可见“比学赶超”的热烈场景;训练间隙,学员们自发组织加练复盘、互查互纠。全程带训的军士教育学院教师王智慧表示:“正是这套科学组训方式催生的内生动力,驱动着学员们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从终身学习的视角出发,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起了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育人新范式,让学员将集训所学内化为终身受用的组训能力与国防素养,真正做到‘集训一次、受益一生’。”正如学校党委书记谭焱良所说,这一“造血式”培养模式为全省高校锻造量足质优的军事技能辅助教练员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学校已为全省高校输送近3000名掌握“四会”技能的军事技能辅助教练员,以“培养一批、带动一片、影响一代”的辐射倍增效应,影响全省每年数以万计大学新生的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

向质而行,让卓越意识“浸润人心”

“带训教官不仅把复杂的军事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还会将带训秘诀手把手地教给我们。”来自湘潭大学学生军训教官模拟营的鄢世豪指了指不远处的带训教官团队,语气中带着敬佩,“更让我们意外的是,他们竟是一群平均年龄比我们还小的军士生!”

要知道,这批参训学员本就是各高校国旗护卫队骨干、退役复学大学生或军训积极分子中的佼佼者。由一群没有部队经历、缺乏实战经验的在校军士生负责带训这批高校学生骨干,如何保证训练质效?

破题关键在于,将卓越体育工匠人才培养“五环”模式贯彻“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全链条保障体系,让卓越意识真正“浸润人心”——

“军事训练营的带教班长均从学校高年级军士生中选拔产生,他们不仅拥有学校新生军训及一年以上带训低年级军士生的经验,还曾参与省武警军事体育教练员集训、省消防救援总队体能教练员培训等项目。”学习军士教育学院院长王新介绍,通过严格的内训与考核后,学校还将符合条件者送至省军区教导队,接受为期13天的高强度封闭式强化集训,对业务技能挨个“过筛子”。

为了进一步锤炼带教队伍,学校还建立了一支军地携手、专兼结合的“教师天团”:由学校军士教育学院教师担任专任指导老师,聘请武警指挥学院原军事教研室主任涂光前大校任集训团政委、驻港部队仪仗队原执行队长韩以猛任担任团长,在“学中研、研中训”的教学闭环中探索技能提升“最优路径”。

在教学内容上,学校突破站军姿、齐步走和队列的传统“老三样”,严格对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聚焦思想锤炼、技能培养、指挥示范三大专题,设置了手榴弹投掷、实弹射击、战术演练等12项科目,更创新采用量化考评体系,从操课规范、内务标准到安全保密进行全流程考核。为破解高强度训练与心理健康的平衡难题,训练营更是创新推出辅导员全天候服务保障与文艺活动,让技能成长与心理疏导“双向赋能”。

“30厘米是摆臂的精准距离,60度是立正时双脚分开的标准角度,训练营里,从队列动作到战术要领,每一项训练都格外强调精确、规范和统一。”来自吉首大学的学员黄英告诉记者,“这次集训比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军训要更苦、更累、更加严苛,但也更系统、更专业、更有意义。”

目光转向综合战术考核场上。“卧倒!低姿匍匐——前进!高姿匍匐——跃进!”指令声刚落,学员们动作迅猛,气势如虹。他们中不少人两腿发酸、脚底起泡,但没有一个人选择放弃。学校2023级军士生刘志辰告诉记者:“我带班的学员中,有个叫原艺桐的女生在考核中腿部受了伤。在对伤口做了简单处理后,她立即申请重返考核场。”

“比起刚来的时候,学员们更有‘兵样’了。他们的皮肤更黝黑,身板更笔直,眼神里更是充满勇争第一的自信和坚定。”考核场边,副校长胡斌感慨道。这种蜕变,也在结业报告中得到了印证:集训多项考核合格率达100%,“四会”教学优良率超90%,应急救护师资格证通过率达95%,超98%的学员表示会将所学技能应用于未来实践中。

向高而立,让国防种子“生根发芽”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这段旅程,我想一定是‘解渴’。”训练营结营前夕,来自湖南警察学院的李杰感慨道,“它不仅填补了我军事教学知识的空白,还让我深刻理解了国防教育的意义。”

的确,训练营突破传统模式,将军事文化、体育文化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在课程设计上,既有学校党委书记领衔开讲的军事理论、国际形势分析等“硬知识”,也融入了聆听红色故事、学唱红歌等“软浸润”。这种设计直击过往军训“重技能、轻价值”的痛点,推动其核心目标由“技能训练”向“价值塑造”跃升。

图片

学校党委书记谭焱良授课

“价值塑造”的有效落地,依赖军士生这群特殊的“火种”——他们的年龄与学员相仿,言行更具感染力。训练场上,他们拆解军事技能、讲解带训要领;休憩时刻,他们组织军事理论学习、讲述红色故事、领唱军歌红歌,化身国防教育“宣传员”。

作为训练营“一连一排一班”的带训教官,学校2023级军士生蒋浩然对此感悟颇深。他带的班上,有入校刚满一年的普通大学生,有来自高校军事类社团的军事爱好者,还有曾是海军陆战队队员的退役大学生。如何将这群背景迥异的学员凝聚在一起?蒋浩然想到,让班上几名有过军营生活体验的学员分享军旅故事,并邀请退役大学生士兵发挥经验优势协助带训,迅速将全班拧成了一股绳。

这种带教思路,深深影响了众多学员。作为为数不多的连续两届前来参训的学员,来自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女生刘日平分享了一个故事:“第一届训练营结束后,我所带的新生军训班上,有一个男生找各种借口逃避训练。我没有强行施压,而是充分发挥我在集训中学到的‘做思想工作’这一技能,和他多次沟通,并让他担任班级方阵的举旗手。站在队列前列,他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被点燃,训练变得异常刻苦,最后还获评了军训‘标兵’。”

图片

表彰总结大会

军事科目总评一等奖由湖南科技大学摘得;作风养成、军事理论、战场救护等科目考核中,南华大学、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吉首大学等高校领衔榜单……训练营表彰总结大会上,来自省教育厅、省军区战备建设局的领导共同见证了全体学员的成长蜕变,并对他们寄语,“希望你们回到各自的校园后,真正发挥作用,影响带动更多同龄人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

“集训结束,我们不仅仅掌握了‘四会’技能,带走了全套标准化教案,更享有集训营对我们的持续追踪指导。”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女子国旗护卫队的刘宁怡表示,“对我们而言,结业不是终点,而是带着所学躬行实践、播撒国防种子的新起点!”

来源: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作者:陈文静 王轶诺 唐璇

编辑:张叶

分享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