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一群来自湖南职业院校的青年师生走进乡村,深入田野。伴随着他们的脚步,村民们的笑声也飞出老屋,在山间久久回荡。让我们翻开4名职校师生的乡村观察手记,倾听那些山坳里的动人回响。
盛夏,怀化市会同县的一处田野里,学生们正忙碌其中。作为学校“金谷兴农”服务团的负责人,这是我第四次带队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我始终认为,“三下乡”不仅仅要带领学生走进乡村,更要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让他们在泥土里长本事,在服务中悟初心。
日头越发毒热,可我们走进乡村的热情丝毫未减。一行人来到会同县堡子镇“发哥农场”,在这里,我们开启了助农之旅。面对农场主提出的作物长势不佳的问题,学生们在田埂与大棚间忙碌起来。有人抓起田土捻搓测湿度、看肥力,有人蹲在大棚里数叶片、研究品种特性。从土壤改良步骤、种植品种调整到科学施肥的时间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给农场主出主意,讲得具体又实在。
走进枇杷林,果木专家杨隆彪老师拿着枝剪现场教学。他走到一棵枝杈杂乱的枇杷树前,指尖划过交叉枝与徒长枝:“你们看这交叉枝、徒长枝,留着既挡光又耗养分,得这样斜着剪才对。”他说着抬手一剪,断枝轻盈落地。我在一旁帮着递工具,悄悄观察学生们的反应——有人举手机拍修剪角度,有人在本子上画枝杈分布,眼里满是认真。旁边果园的大姐走过来请教:“杨老师,我家枇杷总掉果,是不是也得这么剪?”杨老师又特意绕去她家果园查看,一番检查下来,发现是结果过多导致树干养分不足,需疏花疏果保证留存果实的养分供给。看着农户脸上的期待和学生眼里的求知欲,我能感受到知识正深深扎进他们的心中。
随后,我们转场至水稻制种基地。正值母本插秧的关键期,连片秧田刚翻整过,新翻泥土的腥甜随风吹过,阡陌间的忙碌身影让土地更显生机。青年教师向焱赟带着学生们下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在水田里捧着带泥浆的母本秧苗给学生讲解。“母本插秧讲究适龄移栽,眼前的秧苗正处于三叶一心的最佳状态,根系白嫩带须根,成活率最高。”向老师手指指向秧苗的基部,提示学生关注水稻茎秆状态。学生们蹲下身观察,有的数须根数量,有的量秧苗高度,认真记录数据。
正在观察时,邻村的张大叔捏着几株蔫软的秧苗前来求助。向老师接过查看后,发现秧苗的基部已泡黄,判断可能是移栽过深、田水过满的缘故。“插秧深度需控制在2~3厘米,田水留1~2厘米让根系呼吸。目前这个情况,撒速效氮肥可以促进秧苗返青……”向老师讲话间,张大叔用手机拍下田埂上的株行距标记,学生们则迅速记下技术要点。
返程时,学生们的衣服、鞋袜上全是泥点子,笔记本上记满了修剪技巧、制种知识,有的还夹着秧苗标本。目睹这样的场景,作为带队老师的我心里特别踏实——对农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的每处细节连着生长,每一处用心关乎着收获,要成长为有知农爱农情怀、有强农兴农本领的时代新人,就要走出校园、走向田野,实实在在地帮农民们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今年七月,我带领学院“心翼护航·里溪夏乡行”“三下乡”实践团,来到了邵阳市新宁县崀山镇里溪村。我们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对当地开展旧房安全隐患识别科普,将“安居”意识“种”在村民们的认知里。
在当地村干部的引导下,我们对里溪村的住户开展了走访。一幢旧房屋顶与梁之间的裂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房主在檐下乘凉,见我们驻足在房屋的那处裂缝下,他只是笑道:“老房子嘛,裂点缝是寻常事,稳当着哩!”他的话语中满是对这幢老屋的信任。这种将隐患视作自然“皱纹”的习惯认知,正是旧房危房治理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
如何帮助更多村民转变认知?翌日,村小学腾出的教室成了我们的科普阵地,村里的孩子们成为我们的首批学员。我们将准备好的PPT展示在教室屏幕上,面向孩子们讲解起来。我将骨架方正、敦实稳重的房子命名为“健硕房”,另一座墙体有几处大洞和裂痕的房子,则被我命名为“苗条房”。
“小朋友们,要判断房子是否健康,我们要远看房子‘身材’是否‘健硕’,近看墙体有没有被‘动过手术’,尤其是承重墙。”我指着图上一条贯穿墙体的斜向裂缝,特别强调道,“老祖宗告诫我们,‘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果在村里看到这种歪歪扭扭贯穿墙体的裂缝,千万别靠近,立刻告诉家里的大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孩子们认真地讨论着村里哪一处的房子像“苗条房”。
这堂科普课的效果比预想的更快显现。第二天,一个孩子急匆匆跑来找我们:“张老师,我家的外墙有处裂缝!你们快帮我去看看吧!”我们立刻顶着烈日随她赶过去。那面墙在阳光直射下,隐约可见一道长约5厘米、宽约0.2毫米的裂缝。观测后,我们判断,这处裂缝属于小裂缝,且无危及结构的迹象。我向孩子解释道:“这处裂缝主要是日晒干缩引起的,没什么大问题,日常留心观察变化就好。”
实践的最后一天,骄阳似火。我们在村口集合时,成员小蒋突然指向一幢老屋的侧面:“老师快看!”原来,这幢老屋外墙下部剥落了一大片灰白的抹灰层。“观察仔细。”我提示大家,“这是外墙饰面脱落。首先应该关注什么?”“要看里面的墙体是否受损。”小丁抢答道。“还要看原因和影响。”小海补充说。我点了点头,示意学生们靠近,并用手轻轻触碰墙体:“大家看,里面的内墙并没有裸露出来,外墙干燥结实,没有裂缝,这说明抹灰层的脱落没有损伤到承重结构。目前看,主体结构安全。但这就像房子‘皮肤’破了个口子,时间长了,墙体的强度就可能下降,提醒我们要更关注这面墙的整体情况。”
“我们该怎么做?”一名学生提问。“第一步,记录位置现状,拍照测量面积。第二步,提醒房主尽快修复。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教会房主日常观察:雨后有无渗水?墙体是否变软?裂缝是否扩大?这些变化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信号。”听了我的讲解,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
回望里溪村,老屋静默于晴空下,并非每道裂缝都会顷刻崩裂,也并非所有对房屋安全的漠视都能一朝涤荡。但当我们把“安居课”搬到田埂边、屋檐下,孩子们会举着裂缝照片跑来喊“老师你看”,老人们经过老屋时总会多打量一眼墙缝,学生更是学着老师的样子蹲在墙根用粉笔给村民画承重墙的位置——我知道,这堂“安居课”在他们心中播下的安全意识种子,已然生根发芽。
七月初的一天,作为学校“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的学生队长,我和队员们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白石村。记得进村时,夏蝉在枝头鸣唱,早晨八点的阳光已带着灼人的热气,既让我备感压力,又藏着几分兴奋。
让我很快放松下来的是,不过短短一天时间,我们便和村民们熟络了起来,顺利地开展了各项活动。第二天清晨,村里的孩子们更是主动来找我们:“老师早!”“老师,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回荡,我也回应道:“今天我们上手语课。”
早在出发前,我和队员们便在学校集中备课了一个星期。作为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想要开一节手语课,可大家却因为不知道教什么内容而犯了难,担心太难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太简单又无法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用心。多次讨论后,我们决定教一支名为《世界赠予我的》的手语舞,让孩子们在歌曲中感受手语的魅力,也希望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认识听障群体的窗。
回到课堂上来,随着手语舞的展示,孩子们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忍不住跟着比画。但在集中学习之前,我还是决定先从基础的手语字母教起,让他们试着用手语拼自己的名字缩写。“老师,好难啊。我的手指像在打架!”一个小男孩皱着眉说。我心里也跟着感慨:“是啊,对听障人士来说,口语表达就像在隔音玻璃内表演脱口秀,外人能看得见他们的唇齿动,却难以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后来,怕孩子们分不清左右手,我便背过身高举双手演示,又换个方向镜像展示,他们才慢慢跟上。检验教学成果时,两个孩子主动上台展示,他们的声音虽然怯怯的,手上的动作却一点儿也不马虎。我趁机告诉孩子们:“手语是听障人士的语言,以后遇到他们,要多些耐心呀。”接着,我和队员逐字拆解歌词动作,孩子们出奇地配合,这更加让我有了把这堂课上好的动力。下课前,看着他们完整地表演出了整支手语舞,我的心里也暖烘烘的。
正当我沉浸在感动中时,两个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向我走来,他们有些羞涩地告诉我,想要录一段手语视频,为这段特别的时光留下记录。于是,在我们的指导下,两个孩子有些笨拙地打出了自我介绍和“很高兴认识你”的手语。那一刻,我突然领会了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种美好的互动几乎随处可见。手工课上,我们教孩子们做大风车,他们拿着自己做的风车转个不停;书画课上,他们握着铅笔一笔一画地学绘画,手掌被磨黑了也不在意;音乐课上,我们教他们唱《微微》,从一开始的生疏跟唱到后来的放声大合唱,每一点进步都被我们悄悄记在心里。
离别的那天,孩子们把亲手做的贺卡塞给我。“老师,谢谢你,要天天开心呀。”“我会想你的。”稚嫩的字迹里藏着最真的心意。一对兄妹拉着我的衣角说:“我们能留个联系方式吗?想你了可以给你发短信吗?”我欣然同意。回校后,他们真的时常给我发来消息,分享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和烦恼。我也认真回应着他们,希望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份陪伴、一份温暖。
回望这段经历,我忽然懂得,生命的美好原是这般简单——当我们愿意弯下腰、俯下身,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便能从一抹平凡的微光成长为拥抱星星的太阳。
(指导老师/张倩)
七月盛夏,呢喃的山风吹散了炎热。作为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成员,我和团队一行人走进了怀化市沅陵县明溪口镇王家坪村。
这个村庄,曾被誉为酉水河畔的鱼米之乡,但沿途所见早已褪去昔日盛景。此刻,这里更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安静得只剩下守在门口发呆的老人。直到一群孩子热情地朝我们跑来,这种寂静终于得以打破。
在这群孩子的引路下,我们顺利找到了村部,在此安置了下来。众人稍作休息后,便按照来时的计划开始了走访。踏着狭窄的山路,我们走访了村里数十家农户,听留守老人讲他们的难处,听孩子们讲求学的故事,也听村委会的张姐讲她挑了半辈子扁担,立志要为村里修好路的故事……调研走访完,我们开始分头行动,在村里开展了无人机科普、儿童安全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讲解等多项活动,希望用我们的力量为这个村庄注入青春的活力。
“义务教育有‘两免一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能领生活补助,您不用担心孩子的读书问题。”队员们在各家各户不遗余力地普及学生资助政策。
“竖要稳,横要平,字如做人须端正!”书法组的负责人龚容容同学握着9岁男孩陈国强的手,在宣纸上写下“富强”两字。
“原来我们跳起来这么酷!”啦啦操组的教学结业会演时,10名身着统一服饰的小朋友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帅气起舞,活泼灵动的身姿引得村民阵阵掌声。
…………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王家坪村、了解王家坪村,我和队员们忙着写调研报告,反复商量如何打磨新闻稿。凌晨两点,修改完最后一句话,我见到了屋外的月亮,皎洁的月光与静谧的村庄相互依偎,我带着让王家坪村“出圈”的美梦入睡。
即将离开王家坪村那天,我和组员们共同在村部教孩子们拓印滩头木版年画。通过前期走访我们得知,他们的先辈都是渔民,靠酉水而生。于是我们便在木板上一笔笔刻下他们的“母亲河”,以及河畔的一座座吊脚楼。
村里的孩童不懂这些,只是好奇地在学习体验拓印木版年画的桌子前排起了长队。我发觉队伍里有个小姑娘矮矮的,总是被人群挡住,只能不断踮脚观望,一张小脸更是被太阳晒得通红。我走过去,将自己的帽子轻轻戴在她扎着小辫的头上,然后转身投入教学中。一天时间,忙碌不停,但我丝毫不觉得累,甚至把自己防晒用的冰袖也摘了下来,方便为前来体验的孩子们调制颜料。
我提起棕刷取满颜料均匀铺在木板上,偶有风随着棕刷在板上的曼舞摇落点点橘红。我握住他们的小手,稳稳地操控拓印的墨滚,让每一处图案都得以复印于宣纸上。“大家看,这里是酉水,是你们的‘母亲河’。这些田野山林,就是你们平时玩耍的地方。”我抬起手向孩子们一一介绍起年画上的图案,正要收回手时,才发觉自己的手臂早已被晒伤,衣袖遮盖处与被阳光照射的地方更是有了鲜明的分界线。但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和惊喜的眼神,我想,这一切是值得的。
“哥哥姐姐,你们什么时候再来?”临行前,孩子们抓住我的衣角不舍地问道。
“明年,年年都会有哥哥姐姐来!”
(指导老师/文媛)
来源:《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陈攀杰 张孜航 唐果 康晓彤
编辑:王轶诺
本文链接:http://news-wap.hnjy.com.cn/content/646943/94/15249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