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向灵利:石榴花开满园芳
2025-10-16 17:25:59 字号: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屈泽清

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9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吸引了来自吉林、新疆、云南等地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他们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更是因为这里还有孩子们喜爱的“校长妈妈”——军地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向灵利。近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表彰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决定》,向灵利荣获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军地小学1596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1453名占比91%。向灵利立足各民族融合团结,带领教师团队创新构建“课堂育苗、活动润蕊、关爱护果,石榴结籽同心圆”的“三维一体”民族团结教育体系,在武陵源绘就了一幅“石榴花开满园芳”的动人画卷。

微信图片_20251016131921_428_359.jpg

课堂育苗:让民族团结的种子破土萌新

教育传递知识,更要传递共情与认同。向灵利带领团队构建民族文化融合课程体系,让课堂成为民族团结的沃土。

语文课堂上,向灵利带领教师团队打破传统教材局限,精心编选各民族经典文学作品:低年级诵读《敕勒歌》《木兰辞》,中年级学习《格萨尔王传》《阿诗玛》,高年级研读《边城》中的民族文化交融。每周的故事分享会上,孩子们轮流讲述各民族的传统故事。五年级的土家族学生蔡文馨动情地说,当她把《西兰卡普》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时,看到他们闪亮的眼睛,她觉得特别自豪。

美术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学习绘制苗族的银饰纹样、白族的扎染图案,还参与制作土家织锦。在“我笔下的家乡”主题绘画中,汉族学生邓琳精心描绘同桌土家族小伙伴的节日盛装,而朝鲜族学生韩静秀则画出汉族同学家的年夜饭场景。郭沐晨同学的手工制作《土家小木屋》荣获省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

音乐课堂更是成了民族韵律的舞台。向灵利带领团队将《达坂城的姑娘》的欢快旋律、《青藏高原》的辽阔悠扬、《赛马》的激昂奔放编入校本课程。课间操时间,全校师生齐跳融合多民族舞蹈元素的团结健身操。音乐老师邓红英教唱《爱我中华》时,维吾尔族学生金多惠主动要求领唱,并说要把这首歌献给所有关心他的老师和同学。

生动的课堂实践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六年级土家族学生毛炫在作文中写道:我想穿汉服过春节,和同学一起跳竹竿舞,这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微信图片_20251016131907_427_359.jpg

活动润蕊:让民族团结的花蕾向阳绽放

在向灵利看来,民族团结教育不能停留在课本上,而要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抽象的理念变得可触可感。

校园艺术节是民族团结的文艺盛会。在2023年的艺术节上,六年级的土家族学生孙雅琪带着汉族同学跳起摆手舞,她们自编的舞蹈融合了土家摆手舞和汉族秧歌的元素。在2024年的艺术节上,200多名各族学生参与的中华各民族服饰秀谢幕时,台上台下学生拍手齐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校园美食节是民族团结的美食盛会。朝鲜族家长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打糕,维吾尔族学生马雯艳带来爷爷制作的拉条子拌面,土家族家长则现场打糍粑。大家围坐分享美食时,马雯艳腼腆地说:原来我们的味道都是甜的。这句话道出了民族团结最动人的真谛,让在场家长相视一笑后湿了眼眶。

校园认亲会是民族团结的亲情盛会。学校开展“师生结对·同心筑梦”行动,维吾尔族学生古丽米热在汉族教师宋玲的悉心指导下,从拼音零基础起步,通过每日午休的“语言小灶”不仅攻克普通话难关,更成长为校园广播站的“金话筒”。“宋老师就像亲妈妈一样,”古丽米热用标准的普通话动情地说,“这个大家庭让我找到了成长的勇气。”

关爱护果:让民族团结的硕果缀满枝头

“一个都不能少”是向灵利带头践行的承诺,让各民族学子在教育的阳光下共同成长。

维吾尔族学生玉散·麦麦提乃比刚来上学时,因语言不通、基础薄弱,一度产生厌学情绪。向灵利担任她的辅导老师,每周三次利用下班时间帮她补习。两年后,玉散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毕业典礼上,玉散的母亲对向灵利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您是我们全家的亲人,我们全家感谢您。”

朝鲜族学生金超炫初来时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而自卑,整天沉默寡言。向灵利别出心裁开设“家乡话小课堂”,让金超炫教同学们说朝鲜语。渐渐地,金超炫找回自信,还在学校朗诵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他的父亲是一名朝鲜语导游,专程赶到学校致谢:“看到孩子在这里快乐成长,再辛苦也值得。”

疫情期间,向灵利得知留守儿童佳佳因为家里没有网络无法上网课,立即驱车20公里送去平板电脑,并联系运营商解决网络问题。临走时,佳佳塞给她一张纸条:校长妈妈,我长大了也要帮助别人。这张纸条至今还保存在向灵利的办公桌抽屉里。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是口号,而是要让每个孩子被看见、被尊重、被关爱。”在向灵利带领下,全校教师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教室里,教师们精心设计的民族文化角展示着各民族的特色物品,为每名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记录学习轨迹和生活点滴。连续10年开展走进学生家中家访活动,实现各民族学生家庭走访全覆盖。

当土家族摆手舞遇上苗族银铃舞,当维吾尔族民歌与汉族童谣同台唱响,在军地小学校园里,这些不仅是艺术的交融,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培育。孩子们手拉手跳起多民族舞蹈时的笑脸,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最真实的写照。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屈泽清

编辑:曹鑫宇 实习 曾令怡

分享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