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侗族,人们总想起古朴的鼓楼、悠扬的大歌,却少有人知,我们侗家人的舌尖上,还藏着无数宝藏美食。灰碱粑的软糯、藏红米的香甜、黄牛肉的醇厚……但若问我最爱哪一样,那一定是黑油茶——这碗看着黑乎乎,实则满是醇香的美味,藏着我对家乡最深的牵挂。
国庆假期的清晨,本想赖床补觉,奶奶的声音却掀翻了我的睡意:“快起来哟,今天熬黑油茶呢。”这话像道闪电,瞬间驱散了我的困意,满脑子只剩黑油茶的香气。穿上拖鞋跑下楼,果然看见奶奶和几位阿婆围在厨房,吴阿婆正往土灶里添柴,火苗“噼啪”响着;杨阿婆坐在竹凳上择菜,嘴里还唠着家常,烟火气混着笑声,把屋子填得满满当当。
奶奶先往大铁锅里添满水,等水汽“咕嘟咕嘟”冒到锅盖外,便开始了最关键的一步——炒茶。她从竹篓里抓出晒干的春茶,放进烧热的锅里,茶叶遇热瞬间舒展,“刺啦”一声,清苦的茶香立刻漫了出来。接着,她又把灰碱粑、糍粑切成小块,连同土豆、红薯、干萝卜、干笋一起丢进锅里,盖上锅盖焖煮。不过片刻,锅里的香气就变了样:茶香里裹着粮食的甜、干货的鲜,扑鼻而来。我扒着灶台边,盯着锅里黑乎乎的茶汤咽口水,奶奶早就看穿了我的心思,等食材煮得软烂,便先盛了一碗,又撒上脆生生的炒米、喷香的花生,淋了一勺红亮亮的辣椒水,最后撒上葱花和酸辣子。接过碗时,热气烫得我直换手,可第一口下去,所有等待都值了——茶汤醇厚不涩,灰碱粑吸满了汤汁,咬一口满是米香;干笋脆嫩,炒米咯吱作响,辣中带着酸,酸里藏着鲜,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来。
李娇娇 摄
其实小时候,我对黑油茶是抗拒的。第一次见奶奶端来这碗黑乎乎的东西,我皱着眉往后躲:“这东西能吃吗?”奶奶不语,只是坐在我身边,慢慢讲起了黑油茶的故事。很久以前,家乡遭遇大旱,田里的庄稼全枯了,侗民们只能挖野菜充饥。可长期没盐没粮,好多人身上都肿了起来,日子过得苦极了。有一天,一位阿婆上山找野菜,看见一棵树上的叶子翠绿鲜亮,便摘了一篮回家煮给儿孙吃。吃剩的残渣放在角落,竟悄悄发酵了。阿婆舍不得丢,晒干后煮成汤,没想到喝起来苦中带甘,不仅能填肚子,身上的浮肿也慢慢消了。就这样,这碗“黑汤”一传十、十传百,成了侗家人度过饥荒的宝贝,因为汤色漆黑,便取名“黑油茶”。听故事时,我的肚子不争气地叫了起来,奶奶笑着把碗递到我面前:“尝尝,不好吃咱就不喝。”我犹豫着抿了一口,那股独特的醇香瞬间征服了我,从此我便成了黑油茶的“忠实粉丝”。
如今,国庆假期快要结束了,我又要回到镇上的出租屋准备返校上学。收拾行李时,奶奶往我和妈妈的行李里塞了好几包晒干的茶叶和炒米:“想喝了,就自己煮煮。”我抱着茶叶,忽然明白,这碗黑油茶哪里只是一道美食,它煮着侗家人的智慧,裹着奶奶的疼爱,藏着邻里间的热络。长大后,我或许会忘记儿时玩过的游戏、走过的小路,但永远不会忘记黑油茶的味道。
今天,我想做家乡的推荐官,把这碗黑油茶推荐给所有人。如果你来到侗乡,一定要喝上一碗,那是侗家家乡的味道,是刻在骨子里的牵挂。
(作者 新晃县扶罗镇中学小记者 吴潇晗 指导教师 陈姗姗)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吴潇晗
编辑:王诗蕾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news-wap.hnjy.com.cn/content/646954/51/15359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