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我的教育故事】心平气和的九月
2025-10-10 17:07:52 字号:

送走毕业生的欣喜还未散去,我便迎来了新一轮挑战——小学一年级。面对这帮“小萌新”,开学前我反复提醒自己:保护好嗓子,保持心平气和。一个月以来,我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这段充满挑战却温暖的时光。

接纳,是最真诚的包容

开学首日便是考验:哭闹着要跟妈妈回去的、在桌上摆弄文具盒的、要喝水没带水杯的、上课不停请假上厕所的……孩子们“老师、老师”喊个不停,令人应接不暇。最棘手的便是排队——叫不出名字,刚拉好这个,那个又蹲下玩耍。满头大汗后,我意识到吼叫解决不了问题。

转变从班号贴开始。走出教室重新排——我拿出上届一年级同事好心送的班号贴按顺序贴在地面上,让孩子们按班号贴站队。原来,心平气和地想办法,胜过声嘶力竭。

课堂上教口令:“一二三——快坐好!小嘴巴——不讲话!小眼睛——看黑板!”次数多了就失效了。写字时找不到铅笔、动笔就错还找不到橡皮、吃饭时要喝水……每当快要动怒时,我会看看他们清澈的眼睛,牵起他们柔软的小手。这份清澈与柔软,让我学会了用包容接纳他们的懵懂无知。

任命,是最妥善的安排

小向同学是个“武林高手”,课间总爱招惹提醒。批评、找家长都收效甚微。转机在拼音过关时,流畅地读完所有拼音,期待地问我:“可以出去玩吗?”

看旁边正站着一个不会读拼音的同学,我灵机一动:“你的拼音读得这么好,当小老师去教教他吗?”他一下就中了老师的圈套,带着自己的“学生”屁颠地去座位边教了起来:一会儿扬起小手比划声调,一会儿让“学生”看他的口型,有模有样,可认真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贴了贴纸在他的荣誉护照上。被任命为小老师,他下课似乎老实了许多,有空就问:“有需要我教的学生吗?”

这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的“除草”典故:“要想地里不长草,就种庄稼。”给好动的孩子一份责任,把问题转化为教育资源,往往能收获意外之喜。

创编,是最有效的备课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如蝴蝶般短,让他们认真听讲需要特殊技巧——创编故事上。

教“i”标声调时,我说:“小‘i’头上的蝴蝶结(那一个小点点)被帽子遮住了,所以看不到。”孩子们立刻记住要去掉小点。讲到“ü”的时候,我编了借望远镜的故事,他们自然知道小“ü”加声调的时候,上面的两点不能去掉。

字母书写教学也融入故事。“b”的天线不能戳破三楼阿姨家的屋顶,“p”的旗杆要给一楼阿姨留过道。汉字书写也不例外,“手”字过腰才有礼貌,“目”字要等老师进屋再关门。

小张同学回去就和妈妈说:“我太喜欢上语文课了,严老师讲的故事真是太有趣了。”

忽悠,是最灵活的变通

板书时,有孩子开小差。我一边写字一边说:“我有后眼睛,我看到小张在玩彩笔,小王在打开水杯喝水。”孩子们望过去惊讶地寻找我的后眼睛,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孩子说头晕,我故作神秘施了个“法术”——轻轻抚摸额头:“好了好了,去玩吧!”

孩子想爷爷了,牵着他的小手:“我们给爷爷打电话,让他来看你,好吗?”装模作样地拨通电话:“爷爷等下就来。”让大方热情的同学陪他玩耍,分散注意力。

这些“小把戏”看似简单,却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用他们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

(作者系汉寿县西湖小学语文教师 严丽蓉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严丽蓉

编辑:曹鑫宇 实习 曾令怡

分享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