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吴新玥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衡东县小记者站(小记者 吴新玥)衡东的清晨,总在洣水河的薄雾中醒来。这条千年古河蜿蜒如带,倒映着两岸白墙黛瓦。就在这水墨画般的景致里,一道传承了六百年的美食——土头碗,正悄然苏醒。
制作土头碗,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老师傅们选用本地黑猪前腿肉,手工剁制成茸,揉捏成丸,如同塑造一件件艺术品。底层铺上金黄虎皮蛋,象征根基稳固;中层码放肉丸、鱼丸,寓意团团圆圆;顶层点缀腰花、红枣,宛如生活锦上添花。文火慢蒸三小时,让蒸汽将各种食材的精华融会贯通,终成一座可以品尝的“宝塔”。
这味道里,藏着衡东人的集体记忆。
相传明末清初,衡东先民为躲避战乱,将家中仅存的食材层层叠放,既方便携带,又能让有限的食物发挥最大能量。一碗土头碗,见证了先民的生存智慧,也成为了游子心中最温暖的乡愁符号。
如今,土头碗的制作已成为一门生活教科书。
孩子们在帮厨中学会耐心等待,懂得“欲速则不达”;从层层食材中理解“根基牢固方能登高”的人生哲理;从共享美食中体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处世之道。当最后一道蒸汽散去,土头碗被郑重端上餐桌。它不只是食物,更是一本无字的家训,一碗盛满乡愁的时光容器,在每一次举箸间,将衡东人的精神密码代代相传。
(作者 衡东县第五中学 小记者 吴新玥 指导教师 谢辉军)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吴新玥
编辑:王诗蕾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news-wap.hnjy.com.cn/content/646954/58/15350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