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小小家乡推荐官【衡南县站】一碗浓汤里的城市晨光
2025-10-16 17:24:13 字号:

小小家乡推荐官【衡南县站】一碗浓汤里的城市晨光

凌晨五点的衡阳街头,路灯还未褪尽余晖,藏在街旁的酃湖鱼粉店已亮起暖黄的灯光。“你恰嘛粉?”老板的吆喝声混着煎鱼的“刺啦”声,唤醒了这座被称为“雁城”的古城。近三千家粉店星罗棋布在街巷里,从清晨到深夜,一碗奶白浓汤的鱼粉,是衡阳人刻在骨子里的味觉信仰。

图片1(1).png

黄沙骨鱼粉(供图:小记者王芷蓝)

“黄沙骨要活的,冬瓜得选嫩的,汤熬透了,粉才够味!”街旁早餐铺的大伯一边刮着鱼鳞,一边跟熟客搭话。老板为人随和但选料从不含糊:黄沙骨挑半斤左右鲜活的,刺少肉嫩自带清甜;冬瓜要表皮绒毛多、敲着脆的,切厚薄均匀——“太薄煮烂没嚼头,厚片吸满鱼鲜才够劲”;而鱼粉的纯白底色—米粉必是渣江细粉,这粉由早稻米磨浆压制,煮后爽滑不坨,是鲜鱼的绝佳拍档。

处理黄沙骨是细活:剪开鱼腹掏净内脏鱼鳃,非得把腹腔黑膜刮得干干净净,“这层膜腥,不刮,汤就浊”。处理好的黄沙骨还透着水光,大伯就熟练地起锅烧油。待茶油烧滋滋作响,鱼块下锅煎至两面金黄,淋勺开水和提前煨好的奶白的筒骨高汤,大火滚出乳白浮沫,拈来几片冬瓜片,转小火慢焖。待冬瓜煮到半透明、边缘发皱,鱼肉嫩得能轻松脱骨,汤里就融满了鱼鲜与瓜甜,鲜气早漫出了街口,晕开了晨光,满街飘香。

米粉的选择同样讲究。必须是渣江产的早籼米粉,细如银丝,白若凝脂,80℃热水1轻烫三秒便可紧实弹牙。捞入粗瓷碗中,铺上煎得焦香的鱼头或细嫩的黄沙骨,浇上浓汤,再撒一把翠绿葱花,最后放入几片厚薄均匀,透若细纱的冬瓜。如此,一碗热腾腾的鱼粉端上桌,汤能挂勺,粉能裹味,鱼肉入口即化,连鱼脑髓都像凉粉般滑嫩,瞬间烫开了食客的困意,只想静静咀嚼这一丝烟火气。

图片2.jpg

雄鱼头粉(供图:小记者王芷蓝)

这碗粉吃在嘴里,却不止衡阳食客的味蕾记忆,它还装着衡阳的百年文化记忆。相传它始于渣江镇的湘江船工,当年船工们将鲜鱼与米粉同煮,只为快速补充体力。衡阳保卫战时期,市民们端出热鱼粉犒劳守军,让这碗市井小吃多了份家国情怀。如今,从“胖子鱼粉”日均千碗的热闹,到彭海军鱼粉连锁三十余家的扩张,鱼粉早已不是简单的早餐。外地游子返乡,第一站必是粉店;外国留学生每天打卡,连说“delicious”;作家王蒙尝过后更是连声赞叹“衡阳鱼粉,天下第一”。

正午时分,粉店依旧座无虚席。老板擦着汗又煎起一锅鱼,浓汤在大锅里咕嘟作响,与食客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对衡阳人而言,鱼粉从来不止是食物。它是清晨唤醒活力的号角,是深夜慰藉疲惫的暖流,是游子乡愁的解药,更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烟火印记。一碗下肚,额头冒汗,全身温润,日子便也跟着香喷喷、热腾腾起来。

(作者 衡南县衡南一中小记者 王芷蓝 指导教师 汤蓓)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芷蓝

编辑:王诗蕾

分享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