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一声熟悉的“起灯咯”在家乡的夜空回荡,仿佛唤醒了沉睡的时光。数百块灯板连成的巨龙骤然亮起,烛火流转间,“太极图”“福字头”等阵型次第展开——这便是我们慈利县的板板龙灯,流淌在张家界土壤上的国家级非遗瑰宝。
追溯这条光影长龙的源头,历史的回响格外悠长。关于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宋朝时,慈利县龙潭河镇有匪首为祸乡里,村民各家自备一块长木板,上面点烛灯,连成一条长龙,取名“板板龙灯”,以诱匪首出山观灯而将其擒获;另一种说法是,宋朝一名武将在杀退敌人后追击敌酋,不幸殉难,皇帝恩准其灵柩返回老家慈利县樊家坊厚葬,百姓自发沿途点烛,为其照亮回家路,后逐渐演变为板板龙灯。这两种传说,都给这条龙灯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仔细端详这条游走的火龙,你会发现慈利人的匠心独运。龙头是龙灯的灵魂,一般以竹篾为骨,枸皮纸为肤,点睛挂红后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龙身由两米长的木板通过木榫相连,每块板上都有各色灯笼如明珠镶嵌——红的是喜庆,黄的是丰收,蓝的是天空,绿的是大地。整条龙可长可短,最长能延伸到数百米,堪称“活的长龙”,恰似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紧密相连且生生不息。
首届慈利乡村文化旅游节板板龙灯为慈利三中教育振兴祈福灯会仪式。
板板龙灯的魅力远不止于形制,更在于其美轮美奂的表演。每逢传统节日,慈利便会组织游园灯会,只见数百名舞者肩扛灯板,随锣鼓节奏踏出龙走步、摆尾步,时而绕成螺纹向心收缩,时而反向旋出,拼出震撼的太极阵型。男女老少都抛却生活中的烦心琐事,纷纷来到现场,只沉醉于此时此刻的视觉盛宴。龙灯祈福、百姓欢笑,这是独属于慈利人的最暖烟火味。
这条长龙不仅承载着千年记忆,更在新时代里焕发着勃勃生机。2021年,板板龙灯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承锋带领更多年轻人学艺,将“中国梦”等新阵型融入表演;2025年,板板龙灯首次在水上行走,在澧水河上灯光摇曳,身形巍峨,犹如蛟龙出海般雄伟壮观,为这项国家级非遗注入了新的血液。从古时为英雄引路的灯火,到如今的文化盛宴,慈利板板龙灯一直在书写着时代故事,实在令我自豪不已。
小记者陈艺元摄于慈利县放马洲公园。
当最后一盏灯从人间烟火中掠过,龙身归户,灯火暂歇;但当下一个传统节日来临时,它又将再次腾空而起。这条流动的灯火长龙,不仅每个慈利人心中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亲眼看一看这震撼人心的非遗文化!
(作者 慈利县第三中学小记者 陈艺元 指导教师 杨璇)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陈艺元
编辑:曹鑫宇 实习 李珍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news-wap.hnjy.com.cn/content/646954/64/15365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