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报刊集团衡阳县小记者站(小记者 凌慧芝)10月17日,衡阳县渣江中心小学四(2)中队开启了一场奇妙之行,探索渣江镇水波堂花灯,点亮乡村非遗之光。
进入水波堂祠堂,队员们参观了水波堂花灯的部分乐器、服装、道具、还有化妆工具。渣江镇水波堂花灯负责人之一凌玉定给队员们逐一讲解了展示的服装道具的用法和作用。“鼓,这种乐器在整堂花灯中起到的音乐效果是控制节奏。”“颜料这款化妆用品,黑色用来画包公,红色用来画关云长等。”听完刘爷爷的讲解,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穿戴上了花灯服饰,看到穿上大人服饰的模样后,纷纷展露笑颜。
凌玉定兴致勃勃地向同学们说起水波堂花灯的历史:“水波堂花灯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50年历史。清朝晚期军事家彭玉麟将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融入到花灯,让花灯的表演融合了戏曲、舞蹈与民俗。角色扮相严格遵循《杨家将》《白蛇传》《三国演义》等经典戏本,以出灯仪式为核心,串联起祈福、巡游、贺屋等环节,将祝福送到乡邻家中,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2022年,水波堂花灯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文化名片。”
四(2)班学生夏昕妍在接受小记者采访时说起自己的感受:“我感觉非常有意义。原来在过年的时候,总能看到这堂花灯走街串巷,只觉得热闹。现在经过参观,并亲身穿上这些服饰,感觉有一种的历史的传承和美好愿景的表达的责任感。”
渣江中心小学校长付建军对小记者说了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现在有些传统文化面临被遗忘,那么引领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是当前少先队工作的任务之一。”
(作者 衡阳县渣江镇中心小学小记者 凌慧芝 指导教师 罗莎)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凌慧芝
编辑:曹鑫宇 实习 李珍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news-wap.hnjy.com.cn/content/646954/65/15367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