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报道 实习生 曾令怡 李珍 指导老师 余杏
走在湘南学院教室走廊上,可以听到有学生在谈论:“今天的小组作业大家太‘卷’了!”宿舍里女生瘫坐在椅子上道:“导师刚给我的开题报告提了意见,好‘emo’啊,我得‘浅浅躺平’一下。”如今,一批批带有网络流行语的对话随处可见,成为00后学生心照不宣的“社交密码”。但在这场校园的语言狂欢背后,究竟是拉近了彼此距离的桥梁,还是暗藏着表达匮乏的危机?
“YYDS(永远的神)”“XSWL(笑死我了)”这类拼音缩写因简洁快捷,迅速成为学生的日常表达。而诸如电竞圈的“下饭”(指操作差到看得让人下饭)、饭圈的“塌房”(指偶像出现负面新闻)“打榜”(为偶像投票冲榜)等,这些词语如同暗号,逐渐成为年轻群体识别“自己人”的标志。
湘南学院新闻学专业讲师周平尚从传播学角度分析:“00后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的交流环境更零碎、更视觉化,自然喜欢用短平快的表达。”他补充道:“像饭圈、电竞等这些圈层用语,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年轻人寻找身份融入的一种方式——通过共同话题寻找归属感。”
“有时候用一个‘梗’能更精准地表达我们当下的情绪,也更容易和同学‘破冰’。”湘南学院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小阳分享,“比如我说‘我i人今天能量不足’,室友能马上理解我需要独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小刘表示:“现在认识新朋友,常常从MBTI话题谈起。知道你是‘I’人还是‘E’人,就像是找到共同话题,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湘南学院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欧朝晖认为,网络热“梗”的流行其实是年轻人追求轻松、高效沟通的需求体现。“几个字就能创造一种诙谐幽默、轻松有趣的交流语境,这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但潜在问题不容忽视。周平尚认为,不同的圈层用语正在形成一道道“语言屏障”——懂的人瞬间领会,不懂的人便被排除在圈外,而最明显的就是代际隔阂。
一位来自衡阳某中学的家长陈女士坦言:“我孩子总说‘emo’‘栓Q’,我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我‘你不懂’。感觉自己仿佛被隔绝在孩子的世界之外,想关心却找不到入口。”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2025年2月发布的调查报告,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在网络烂梗泛滥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52.5%的受访者认为会出现词汇乱用,31.4%的受访者认为有些网络烂梗低俗无意义,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养成。
面对这一现象,各方都在寻求解决之道。欧朝晖提醒,“梗”的使用也需把握分寸,关键在于保持尊重与开放包容的心态,避免因他人不解而疏离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将网络流行语的“内卷”转化为“奋斗”,分享了“每日三好事”记录法,鼓励学生用积极的语言记录生活,将表达转化为正能量。
周平尚则从教育者角度提出,作为老师要引导00后辩证看待网络流行语言,既享受语言创新的乐趣,也要懂得规范表达的重要。
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小朱也深刻反思:“作为学生,我们不能盲目跟风用“梗”,应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征文、阅读活动,学会理性看待流行语。”
网络热“梗”不是语言的敌人,它是年轻人心声的真实回声。正如欧朝晖所言:“尊重差异,允许我做我,也允许你做你。”在享受“梗”带来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守住表达初心——真诚地沟通、准确地表达,这才是对语言最好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曾令怡 李珍
编辑:曹鑫宇 实习 曾令怡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news-wap.hnjy.com.cn/content/646954/75/153963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