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段路生 秦艳
宜水奔流,千年文脉在这里激荡;培元巍巍,教育薪火在这里传承。在这片素有“耕读传家”之风的湘南沃土上,一位教育工作者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书写着“每一步都是新高度”的动人篇章。他,就是常宁市第九中学党支部书记张永胜——从青涩乡村教师到卓越校园领航者,始终以赤子之心丈量教育的高度,用实干担当诠释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情怀。
乡土筑基:教育初心在泥泞中萌芽
“教育的高度,永远始于脚下的厚度”,这是张永胜扎根教育一线的深刻感悟。作为土生土长的常宁人,他的童年记忆里,满是家乡尊师重教的鲜活片段:培元塔下老人口中孔孟“有教无类”的故事,田间地头父母“知识能改命”的反复叮嘱,乡村教师手握断芯粉笔授课、用微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的身影,让“成为点亮他人世界的人”的种子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师范毕业时,面对城市学校的橄榄枝,张永胜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偏远的胜桥中心学校。彼时的乡村校舍漏雨透风,冬天寒风灌进教室,孩子们冻得攥不住笔;教学资源匮乏到“一本书传着看、一支笔轮流用”,他一人扛起2个班的语文、数学教学,还兼任班主任与音体美教师,没有体育器材就带学生在田埂跑步,没有音乐课本就教唱家乡童谣。
白天,张永胜把数学公式转化为“分稻谷”的生活场景,把课文编成田间故事,用小黑板与粉笔撑起课堂精彩;晚上,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备课至深夜;周末,背着干粮翻山越岭家访,足迹遍布学区12个村落。学生小辉因父残母病面临辍学,他悄悄垫付学费、赠送文具,还奔走联系合作社打通土鸡蛋销售渠道,帮小辉家脱困。“哪怕只为一个孩子守住求学路,都是向育人新高度迈进。”这份坚守成为他不变的信念。
十余年乡村教育生涯,是张永胜教育人生的“筑基期”。他在资源匮乏中学会“用最少条件办最多事”,在与乡村孩子的相处中读懂 “教育是唤醒而非灌输”,在翻山越岭的家访中锤炼出务实肯干的作风。这段泥泞中前行的经历,让他深刻领悟:教育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方能拾级而上,这也成为“每一步都是新高度”校训的精神源头。
党建铸魂:红色引擎驱动攀登之力
调任常宁市第九中学党支部书记后,张永胜站在了更广阔的教育舞台上。他清晰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如同登山,要想不断迈向新高度,必须先筑牢“思想之基”、凝聚“奋进之力”。他将“每一步都是新高度”的校训深度融入党建工作,以党建为“红色引擎”,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张永胜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他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将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变成“问题研讨会”,围绕“双减”政策落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实际问题,组织班子成员分组听课、集体研策,确保每项决策都紧扣师生需求,服务学校发展大局。
在党员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他创新推行“双培养”机制:把教学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教学骨干。通过设立“党员示范课”“党员责任区”“党员导师制”,要求每位党员教师每月至少上1节示范课、开展1次教研活动,联系1个班级、帮扶2名青年教师、资助1名困难学生。这一机制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青年教师吴曼菲在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在党员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不仅打磨出了荣获市级奖项的优质课,还主动承担起困难学生的课后辅导工作。“党员身份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上走在前、在育人工作上作表率。”吴曼菲的话道出了全体党员教师的心声。
为了让党建文化真正浸润校园,张永胜精心打造了“一廊一墙一角”红色阵地:“党史文化长廊”生动展现常宁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英雄模范墙”并列展示时代楷模和“常宁好人”的感人故事,“红色读书角”成为师生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驿站。他还组织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清明祭英烈”“党史故事我来讲”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萧石月的故事”,组织党员教师走进社区开展义务支教,让党建工作从会议室走向课堂、走向社会,真正“活”了起来。
张永胜还将党建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深度结合,每年开展“师德标兵”评选,建立师德负面清单,组织全体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深深烙在每位教师心中。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党支部多次荣获“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名党员教师获评“市级骨干教师”,形成了“党员带头、教师争先、学生奋进”的生动局面。
人文润泽:温情聚力托举攀登之魂
“教育是充满温度的艺术,成绩是它显性的光亮,而藏在细节里的关怀,才是滋养心灵的深层暖意。”这是张永胜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教育实践的真实写照。他对师生的关怀,如春雨般细腻,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给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学校建成了设施完善的“教师之家”,设立了书法室、阅览室,成立了多个文体社团,定期举办运动会和亲子活动,还配备了专业心理教师,帮助教师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凝聚合力。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更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对学生,张永胜更像是一位慈爱的“大家长”。每天清晨,他都会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的到来;中午,他在食堂与学生一起用餐,倾听他们的心声;傍晚,他走进学生宿舍,关心他们的生活;运动会上,他为孩子们呐喊助威,分享他们的喜悦。他常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要在自己的节奏里成长。”
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投入80余万元建成了设施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打开心扉、健康成长。学生小敏因父母离异变得沉默寡言,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帮扶下,她逐渐走出阴影,变得开朗自信,还当选了班级文艺委员。
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张永胜既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更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他自己带头结对帮扶3名困难学生,从物质资助到精神鼓励全程陪伴。学生小宇因家庭变故产生辍学打工的念头,张永胜不仅及时为他申请了助学金,还鼓励他加入学校篮球队,经常陪他一起训练。在张永胜的关心和帮助下,小宇重拾自信,学习成绩显著提升,最终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初心如磐:攀登之路永无止境
二十余载春秋流转,张永胜的身份从乡村教师成长为学校书记,但他对教育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每一步都是新高度”的信念从未动摇。在他的带领下,常宁九中的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然而,在张永胜心中,最大的成就不是这些奖牌和证书,而是看到一批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立业。他们中,有的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有的回到家乡教书育人,有的成为建设祖国的工程师,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每当收到学生的捷报,张永胜总是欣慰地说:“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幸福。”
“教育是没有顶峰的攀登,每一步登顶都是新起点。”这是张永胜的座右铭,也是他教育人生的真实写照。如今,他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攀登姿态,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党建工作要更“实”,进一步深化党建与教学的融合;教学改革要更“深”,全面推进智慧校园2.0建设,完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人文关怀要更“细”,加大对困难师生的帮扶力度;协同育人要更“广”,链接更多优质社会资源,构建更加完善的育人网络。
清晨,当初升的朝阳为培元塔披上金色的外衣,张永胜已经如往常一样,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的到来。潺潺宜水见证着他的坚守,巍巍塔影俯瞰着他的奋进。这位教育路上的坚定攀登者,正以初心为炬、信念为帆,带领常宁九中全体师生,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征程上,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更高远的教育山峰不断迈进,用实干和担当续写“每一步都是新高度”的崭新篇章。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段路生 秦艳
编辑:余杏 实习 胡芸帆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news-wap.hnjy.com.cn/content/646955/98/15411386.html
